代善再次來到遼東,商談大清國與大明朝廷在遼東互市的事情。
駐守遼東的鄭家軍副總兵、都督府都督劉澤清,專門將此事稟報給皇上和朝廷。
朝廷不可能同意與大清國在遼東互市,遼南也不可能,現如今朝廷的政策,就是要徹底封鎖大清國,讓大清國逐漸衰落下去,故而內閣毫不猶豫的否定了代善提出來的建議。
經過了萬國來朝的事情之後,大明王朝的威信已經廣為傳播,這讓朝中的文武大臣都有著強烈的自信,盡管說目前暫時沒有對大清國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可誰都相信,大明朝廷不要多長的時間,就要徹底滅掉大清國了。
文武大臣對皇上的崇敬已經形成了習慣性的氛圍,不管多麼困難的事情,皇上都是能夠想到解決辦法的,朝廷也是能夠順利執行皇上旨意的。
鄭勳睿的看法卻沒有那麼簡單。
大清國很多的事情,調查署都獲取到了情報,情報的來源已經開始朝著大清國朝廷之中的漢人高層轉移,那些受盡滿人權貴欺淩的漢人,對大清國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能夠在這個時候為大明朝廷提供情報,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事情。
鄭勳睿已經知道,身在大清國的漢人,身處絕境之中,基本沒有什麼活路,滿人權貴對漢人的排斥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隻不過漢人在大清國曆來都是處於最底層的,沒有反抗的能力,更沒有反抗的勇氣,隻能夠默默忍受欺淩,希望能夠在如此嚴重的災難前麵活下去。
大清國不可能出現李自成這類的人物,因為皇太極異常的驍勇,因為八旗軍過於的厲害。
不過人世間的規矩,和大自然的生物鏈是一樣的,處於最底層的漢人,其實是大清國支撐下去的柱石,由於漢人的勤勞耕作,讓滿人能夠享受到很好的生活,一旦這些漢人被壓榨的活不下去了,或者是沒有能力繼續做事情了,不知道那些滿人的享受從何而來。
所以從諸多的情報之中,鄭勳睿敏銳的發現,大清國已經在急速的衰落下去,隻是皇太極可能都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
代善到遼東來商談互市的事情,讓鄭勳睿猛的驚醒了,他發現自己再一次的低估了皇太極,其實皇太極已經發現了問題,而且也知道滿人權貴欺淩漢人會導致的嚴重後果,可能是皇太極從其他方麵考慮了,認為滿人權貴欺淩漢人,尚未達到動搖大清國根基的後果,所以放任了這種事情的出現。
皇太極必定是要找到解決問題辦法的,僅僅依靠代善前來和談,那是不可能的,皇太極可不是傻子,知道大明朝廷多半會反對的。
既然知道大明朝廷反對互市的事情,皇太極何必派遣代善前來。
唯一的解釋,就是代善前來和談,就是一個幌子,在和談的背後,皇太極有著其他的目的,而且皇太極相信自身的目的一定是能夠實現的。
鄭勳睿開始分析情報署送來的所有關於大清國的情報。
足足一天的時間。
內閣已經做出拒絕互市的決定,就等著皇上的旨意了,讓眾人想不到的是,皇上居然沒有馬上下旨,而是獨自在乾清宮思考。
同樣在思考的還有內閣首輔徐望華。
徐望華早就養成了思索每一件事情來龍去脈的習慣,這都是跟著皇上學習的,代善前往遼東商議互市的事情,引發了徐望華的懷疑,明知不可行的事情,皇太極為什麼要做,大明朝廷保定的辦法就是徹底封鎖大清國,這一點皇太極肯定是清楚的,也就是說代善此次前來商談互市的事情,其實就是做無用功,大明朝廷是絕不會答應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裏麵一定有蹊蹺。
徐望華感覺到奇怪,不過內閣商議此事的時候,他沒有提出來,因為他也沒有想清楚其中的原因,他不知道皇太極究竟會采用什麼其他應對的辦法,再說內閣商議的是否展開互市的事宜,暫時不需要分析其他方麵的事宜。
午時之後,徐望華求見皇上。
進入到乾清宮,徐望華看見了正在沉思的皇上,更是看見了皇上臉上若有若無的笑容。
“徐愛卿有何事。”
“皇上,臣以為大清國的皇太極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皇上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緊接著開口了。
“徐愛卿所料不錯,隻是這皇太極的注意力究竟在什麼地方,你可有分析。”
“臣苦思苦想,沒有想到皇太極有什麼其他應對的辦法,臣還是有些佩服皇太極的,大清國尚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皇太極能夠提早發現其中的問題,也是不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