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 沈陽之戰(1)(1 / 2)

整個的四月,鄭錦宏都忙於排兵布陣,要想著將二十萬的大軍部署好,且能夠在進攻沈陽城池的時候統一發力,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至於說皇上為什麼會給出一個月的時間進行部署,在鄭錦宏看來,還是有著消耗八旗軍糧草、打壓八旗軍士氣的意思。

當然威懾是更加主要的,要知道在明軍淩冽的打擊之下,八旗軍已經是人心惶惶,在鄭錦宏部署大軍的過程之中,壓根沒有發現八旗軍有過一次進攻,哪怕是小規模的偷襲都沒有,由此可見,八旗軍的士氣低落到了極點。

至於說消耗也是明顯的,沈陽已經是大清國唯一占據的城池,近十萬的八旗軍以及數十萬的滿人都生活在沈陽城,消耗肯定是巨大的,時間稍長一些,大清國肯定難以維持。

鄭錦宏是帶著滿滿的自信和驕傲來部署的,曾幾何時,明軍有著強烈的恐金症,麵對八旗軍的時候,根本就不敢迎戰,跑的比兔子還快,不到十年的時間,這一切都倒過來了,明軍麵對八旗軍的時候,有著強烈的自信,哪怕是出於劣勢的時候,也絲毫都不會畏懼,相信一定能夠打敗八旗軍,而能夠做到這一切,完全都是皇上的睿智和能力。

攻陷沈陽,意味著八旗軍的徹底覆滅,也意味著大清國的徹底滅亡。

如此情況之下,將士的鬥誌是高漲的,更是迫切希望投入到戰鬥廝殺之中的。

當然,鄭錦宏是有著充分清醒頭腦的,他也知道即將到來的廝殺,將是無比殘酷的,豐鎮之戰,以及剿滅滿八旗正藍旗的戰鬥,留給鄭錦宏的不僅僅是抹不去的記憶,還有絕不能夠輕敵的思想,哪怕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也要以最佳的狀態和最為犀利的進攻對付八旗軍。

沈陽是大清國的都城,天啟五年,也就是1625年的時候,努爾哈赤將後金的都城遷到這裏,將沈陽更名為盛京,不過這個稱呼一直沒有得到大明王朝的承認,皇太極更是在沈陽創建了大清國,讓大清國走向了巔峰。

曆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建設,沈陽城的防禦體係異常的堅固,皇太極在沈陽構築了皇宮,比照大明京城將沈陽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以皇宮為主,居住在內城的全部都是滿人權貴。當然沈陽不可能與大明京城比較,不過也是大清國最大的城池了。

在攻城拔寨方麵,八旗軍一直都不是特別的擅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這方麵都是吃過虧的,所以他們在城池的建設上麵,也是特別用心的。

作為大清國都城的沈陽,城牆高達九米,比大明京城的城牆還要高一米,這是皇太極特意構築的高度,目的就是想著壓過大明京城,沈陽城外的護城河寬達五十米,比紫禁城外的筒子河僅僅窄了兩米。

皇太極加高和修築城牆的時候,沒有耗費多少的銀兩,這些工程都是漢人構築的,而且都是被八旗軍從關內劫掠的漢人完成的,城牆上麵與城外的護城河,都有著漢人的血汗甚至是生命。

大清國成立的時間不長,崇禎九年成立,到瑞元五年,一共也就是十三年的時間,算上努爾哈赤遷都沈陽的時間,一共也就是二十三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大清國定都沈陽前後一共是二十三年的時間。

不過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裏麵,沈陽的變化是巨大的,蜂擁而至的滿人,數不清被劫掠的財富,都集中到沈陽,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更是重視城池的建設,讓沈陽在短短十餘年的時間裏麵,成為大清國最大的城池,也成為大清國最為富庶和最為堅固的城池。

不過不管如何的建設,沈陽與大明京城比較起來,還是有著巨大差距的,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在關外,不管是人口方麵,還是商貿方麵,都有著不小的差距,這些差距僅僅憑著皇太極的努力,是不可能有太大起色的,加之滿人根本不重視商貿,他們獲取財富的主要手段,也就是劫掠,自身很少會努力去創造財富,就連農耕事宜,絕大部分的滿人都是不會的。

這限製了沈陽的發展。

說到底,沈陽的富庶,其實就是滿人的富庶,這裏是滿人的天下,蒙古人地位僅次於滿人,至於說漢人和朝鮮人等等,運氣好的能夠成為滿人的奴才,運氣不好的連奴才都當不上,可以說沒有絲毫的地位。

沈陽的富庶不是依靠自身的發展,不是依靠商貿的繁榮,更不是依靠農業的興旺,而是依靠劫掠來的大量的財富,這就注定沈陽的發展不是良性的,一旦遭遇到外界的打擊,這種興旺富庶的景象,就難以維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