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讀曆史悟生活真諦(25)(3 / 3)

父親的犧牲引起夏完淳萬分悲痛,也激起他對清朝的仇恨。他和陳子龍秘密回到鬆江,準備再組織起義軍。過了一年,陳子龍也被清軍逮捕。陳子龍不願受辱,在被押解到南京的船上,掙脫繩索,跳河自殺。

夏完淳正在為失去他的老師而悲痛,因為叛徒告密,他自己也被捕了。清軍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

夏完淳在監獄裏被關押了80天。他給親友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詩篇和書信。死亡的威脅並沒有使他恐懼,他感到傷心的就是沒有實現他保衛民族、恢複中原的壯誌。

對夏完淳的審訊開始了,主持審訊的正是招撫江南的洪承疇。洪承疇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軟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他問夏完淳說:“聽說你給魯王寫過奏章,有這事嗎?”

夏完淳昂著頭回答:“正是我的手筆。”

洪承疇裝出一副溫和的神氣說:“我看你小小年紀,未必會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隻要你肯回頭歸順大清,我給你官做。”

夏完淳假裝不知道上麵坐的是洪承疇,厲聲說:“我聽說我朝有個洪亨九(洪承疇的字)先生,是個豪傑人物,當年鬆山一戰,他以身殉國,震驚中外。我欽佩他的忠烈。我年紀雖然小,但是殺敵報國,怎能落在他的後麵。”

這番話把洪承疇說得啼笑皆非,滿頭是汗。旁邊的兵士以為夏完淳真的不認識洪承疇,提醒他說:“別胡說,上麵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聲說:“洪先生為國犧牲,天下人誰不知道。崇禎帝曾經親自設祭,滿朝官員為他痛哭哀悼。你們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汙辱忠魂!”

說完,他指著洪承疇罵個不停。洪承疇被罵得臉色像死灰一樣,不敢再審問下去,一拍驚堂木,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

公元1647年9月,17歲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英勇就義。

鄭成功收複台灣

◎文/佚名

台灣回歸祖國,中國完全統一依然是國家的最高利益之一,我們同樣需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明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國家內憂外患交困。荷蘭侵略者趁機侵占台灣,四處勒索台灣民眾,殘酷鎮壓人民反抗。

滿懷報國熱忱的鄭成功少年時隨父到台灣,便目睹了台灣人民的苦難;此時,他看到荷蘭侵略者的種種暴行,心頭立即燃起了報國複仇的火焰,他發誓一定要趕走侵略者,收複台灣。

就在鄭成功修造船隻、籌集糧草,準備渡海作戰時,在荷蘭軍隊裏當過翻譯的何廷斌找到鄭成功,送給他一張台灣地圖,並詳細講述了荷蘭在台灣的軍事部署,同時告知鄭成功:“你們的部隊一到台灣,我們全台灣人民一定全力支持。”鄭成功獲悉這些可靠情報,更加堅定了收複台灣的信心與決心。

公元1661年4月的一天,陰霾密布,鄭成功親率25000將士,分乘300多艘兵船,由金門越過台灣海峽,經澎湖島,直搗台灣。

船隊到達台灣鹿耳門港口,鄭成功命令熟悉海勢地形的何廷斌領航,趁漲潮的機會駛入港內,登上了台灣島。台灣數千百姓成群結隊,前來迎接親人,這極大地鼓舞了鄭軍士氣。

隨後,鄭成功又一鼓作氣順利攻下赤嵌城。荷蘭軍官看軍事攻擊不占上風,就想施計拖延。他們一麵派人向鄭成功求和,並以10萬兩白銀利誘,一麵卻悄悄地去爪哇搬救兵。

鄭成功識破了敵人的伎倆,義正詞嚴地說道:“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如果你們不撤退,就別怪我們不客氣了。”台灣城如同一座堡壘,建築十分堅固,防守十分嚴密,各處均設有瞭望台,安著大炮,易守難攻。但是,台灣城是荷蘭殖民主義者在台灣的統治中心,隻要攻克台灣城,就意味著結束了荷蘭在台灣的殖民統治,因此,鄭成功下令強攻。鄭軍四麵出擊,可無論從哪個角度進攻都無法躲開敵人猛烈的火力,幾次進攻均告失敗,而且將士傷亡慘重,這令鄭成功心急如焚。

鄭軍中有個叫蕭拱辰的參軍,他建議采用長期圍困的戰略,逼迫荷蘭軍隊投降,鄭成功欣然采納,長期圍困台灣城,直至城中幾乎彈盡糧絕。在圍困8個多月後,鄭成功見時機成熟,決定轉入全麵進攻。鄭軍擺開了28門巨炮,猛轟台灣城,炮彈在城堡上炸開,頃刻間瓦石亂飛,一片火海,荷蘭軍死亡極為慘重。荷蘭總督揆一見大勢已去,隻好帶著殘兵敗將,向鄭成功脫帽行禮、遞上降書,灰溜溜地離開了台灣。至此,被侵占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新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關天培血濺虎門

◎文/李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