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追蹤
姓名:禹(大禹、夏禹)
生卒年:不詳
所屬時代:傳說中的夏朝
主要事跡: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聖賢。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治理了滔天洪水,並劃定了中國國土為九州。
勤儉故事
據說,在堯執政的時候,發生過多次特大的水災,洪水淹死百姓,吞沒莊稼,衝垮房屋。堯將首領們召來,共同商議治理洪水、解除民眾疾苦的事情。最後,大家推舉出一個叫鯀的人來擔當這一重任。傳說中,鯀到天上去竊取了天帝的“息壤”。“息壤”是一種神土,它可以自己生長不息。於是,鯀便用息壤來堵住了洪水。天帝發怒了,叫火神祝融燒死了鯀。而在實際生活中,鯀治水采取的是用石塊和泥土築壩擋水的辦法。他指揮人們挑土運石,壘堤築壩,來阻擋洪水。洪水無處外流,就往上猛漲。鯀見水漲了起來,就又下令繼續加高堤壩。結果是形成了水漲堤高,堤高水漲的惡性循環。憋在堤壩中的洪水,就好象是懸在人們頭上掛著絲線的千鈞利劍,隨時會絲絕劍落,奪人性命。結果鯀治水九年,沒有取得什麼成效,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堯叫舜去檢查鯀的治水工作,舜罷免了勞而無功的鯀,命令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洪水。
禹是一個非常務實能幹的人,憑著堅忍不拔的意誌,專注認真的態度,踏實苦幹的作風終於治水成功了。後來,禹成為夏朝的第一個君主,所以曆史上稱他為夏禹或大禹。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務,就和人們討論治水的辦法。有人認為,擋水就是治水,否則就不叫治水。可是禹想,築堤建壩擋水是不起作用的,父親采用這個辦法白幹了九年,什麼也沒辦成,洪水照樣四處泛濫,給民眾造成很大的損失。怎麼辦呢?禹陷入沉思。禹想來想去,忽然眼前一亮,想到既然“擋”不是一個好辦法,那麼疏導洪水也許是個值得一試的辦法。大禹又認真地思考一番,感到要疏導洪水,不知道地形地勢是不行的,必須從實際地形出發,判斷河水的流向和可以泄導洪水的地方。於是,大禹帶著一批忠誠的助手,曆經寒暑,爬山涉水,曆經無數風險,九州大地布滿了他們的足跡。大禹察清了地勢,探明了河道,找出了可以利用的地勢和河道來引導洪水。
大禹的妻子是南方塗山地區的一位女子,大禹跟她結婚後隻在家待了四天,便忙著治水去了。後來塗山女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啟,這還是大禹走前留下的名字。大禹臨行前對塗山女說:“如果我走後你生了孩子,就取名叫‘啟’。”啟,就是啟行,是紀念他們婚後幾天,大禹為了治理洪水就登程上路的意思。
大禹在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都沒有進去看一看。第一次帶人修渠路過自己的家門口,他的兒子剛剛出生,正在呱呱啼哭。他多麼想進去看看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啊!可又一想,前邊還有許多事等著他去辦,就轉過身,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當抱在妻子懷裏的兒子已經會說話了,他第二次路過家門,塗山女看到他一副疲憊的樣子,心疼地讓他回家休息休息。大禹對她說:“不行啊,救人要緊。洪水還沒有治理好,你沒看到被洪水圍困在高地、山頂的那些人,時刻都會被水淹死嗎?”妻子說:“那麼,你隻留半天行嗎?你看,你的衣服也該補一補,草鞋也該換一雙了。”大禹仍舊沒有答應,回答她說:“我知道,你一個人帶個孩子生活很難,”大禹用帶有歉意的口吻說:“但洪水勢大,我是不能留下的!”大禹安慰了妻子幾句話,接過孩子親了親,便又追趕隊伍去了。
大禹第三次經過家門口的時候,已經十多歲的兒子使勁把他往家裏拉,邊拉邊叫母親過來接父親。大禹深情地摸摸兒子的頭,叫兒子告訴母親,治水的大業完成,一定回家來陪伴他們。接著他又匆匆地離開了。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傳遍了各地,感動了跟隨他治水的民眾,大家更加齊心協力地工作。
一年又一年,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在九州大地上,到處留下大禹辛勤的汗水。他任憑風吹雨打,哪管艱險勞累,一直率領人們進行著治水的艱苦勞動。傳說在治水時,人們遇到一座險峻的大山擋路,無法前進,禹就化身為一隻大熊,開出了一條山路,才使治水隊伍通過那裏。
大禹用了十三年,終於疏通了河道,治理了湖泊,洪水按部就班地由高處流向低處,從湖裏流到江河,最後彙入了大海。一片片土地露出水麵,人們又重新回到家鄉生活,修建房屋,種植莊稼,養牛羊雞犬,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成長啟示
隻要心懷大家,樂於奉獻,就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和信任。大禹就是用自己的道德和才能,贏得了大家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