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養生保健成為人們尤其是老年人的共識,保健養生類書籍暢銷,健康講座座無虛席。但是各種各樣的養生觀與醫學專家的觀點發生衝突的現象,不為鮮見。到底誰的觀點正確?究竟什麼樣的養生觀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有待人們去實踐。
有關專家曾指出:我國傳統養生學有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藥餌等六大派別。但到目前為止,醫學研究表明,尚無任何一種養生觀可以包容,更不可能適應所有的人。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來看,60%取決於個人因素,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條件。因此,保健養生,要從各自的具體情況出發,幾乎沒有任何一種養生之道是完美無缺的,更不可能適合眾人。人們隻能在學習各種養生方法的過程中兼收並蓄,尋找適合自身情況的養生之道。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心態,擇優選用養生方法。
有醫家建議:養生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心態平和了,才能心平氣和地在學習養生知識的過程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他們倡導人們在神誌養生和情誌養生兩方麵上弄懂養生的要意。
神誌養生,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通過少私寡欲、知足常樂、心胸豁達、多行善事等四個方麵逐步掌握神誌養生。
情誌養生,是指通過對外界客觀環境的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來轉變自己的錯誤思維方式,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之健康的方法。通過戒驕戒躁、養調情緒、避生“三氣”(閑氣、怨氣、悶氣),逐步掌握情誌養生。無論神誌養生還是情誌養生,關鍵是調整心態,營造好心情。
調整心態,全屬健康長壽中的個人因素,所占比例極大,這一步十分重要。如果心態調整不好,再妙的養生方法也於事無補。養生重在調心態。
特別對於老人來說,心平氣和顯得特別重要。
《解學士全集卷首年譜》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某次,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著名才子解縉一起在金水河中釣魚,半天也沒有釣到一條,朱元璋命解縉賦詩一首解悶,解縉應聲雲:“數尺絲綸落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釣龍。”朱元璋聽了,轉怒為喜。
《三國演義》也曾記載過另外一個故事,三國時期,曹魏與蜀漢對壘,一日兩軍列陣於祁山之前,魏國白髯老軍師司徒王朗與蜀漢軍師丞相諸葛孔明對陣,諸葛亮唇槍舌劍,義正辭嚴,抓住要害,一頓羞辱,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跌死於馬下。後人有詩讚孔明:兵馬出祁山,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