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在齊國南部考察了兩個多月,深秋時節回到了國都臨淄。雖然這不是孫武第一次來到都城,但是以前他卻沒有真正對這個城市進行細致考察研究。
臨淄是齊國的都城,是齊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和經濟管理中心。
臨淄城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就在這裏。這裏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
古帝少昊的時代,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曾聚居在這裏。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裏。
殷商時期,有薑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裏。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裏。
太公薑尚封國之初建都營丘,六世胡公曾一度徙都薄姑,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又徙都臨淄,算來已經300多年。
在齊國曆代國君的經營下,齊都臨淄已發展成為擁有六萬人口,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的東方大都市。
孫武這次來臨淄,與以前的目的不同,主要是為考察臨淄及周圍的地理環境,為撰著兵書和以後統兵打仗作準備。
孫武安排好住宿,獨自一人走上街頭,沿著城牆與護城河,邊走邊看,細心觀察。
臨淄城因緊臨淄水而建,故名臨淄。淄水源出原山之陰,溝通九條大山穀,有十數條河流注入,流經天齊淵、稷山、牛山到臨淄城東,進入開闊的平原。
河道窄的地方隻有半公裏地左右,寬的地方有幾公裏地,兩岸陡立,有10多米高。
雨季洪水下瀉,河水暴漲,舟船不通。雖然在旱季,水勢依然很大,這是因為有天齊淵調劑。可以說,淄水就是臨淄城一道不可逾越的護城河。
臨淄城由近似長方形的大城以及西南角的小城組成。大城南北長約五公裏,東西寬大約4公裏,是官吏、平民以及商人們住的地方。
小城南北長也有兩公裏,東西寬約一公裏,是國君居住的宮城。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牆基寬30米左右。
大城有東、西門各一座和南北門各兩座,小城東、西、北門各一座,南門兩座。
南、西、北護城河與淄水相連。城內交通幹道四通八達,有十條大道與城門相通。
從當初選址建城,到以後的多次建設,前後相輔相成,大大增強了城池的防衛功能,使整個都城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防衛體係。
第二天,孫武騎馬出了臨淄城,察看臨淄城周圍的防守體係。孫武在齊都周圍的山嶺沼澤中考察了近半個月。
這裏多變的地形、秀麗的山水都給了他無限的靈感。孫武一邊仔細考察,一邊結合讀過的古兵書,認真進行著分析和總結。
孫武察看著各種各樣的地形,分析在不同地形條件下行軍和排兵布陣的對策。
孫武認為,隊伍在通過山地時,必須在靠近有水草的山穀,並且居高向陽的地方駐紮,當敵人占領高地,最好不要仰攻。
隊伍在橫渡江河時,應該遠離河水駐紮。
如果敵人渡水來戰,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要等敵人渡過一半時再攻擊,這樣較為有利。
如果在江河地帶紮營,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麵迎水流。
當隊伍走進了鹽堿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要在這些地方長時間逗留。如果同敵人相遇於鹽堿沼澤地帶,那就盡量要靠近水草,最好還要背靠樹林。
如果在廣闊的平原作戰,要迅速占領開闊地域,而主要的側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後高。
渡河作戰的時候,如果上遊下雨,洪水突至,就要嚴禁涉水,應等待水流平穩後再通過。
通過“天澗”“天中”“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時候,必須迅速離開,不要接近。
一個稱職的將帥,就應該做到讓自己的隊伍遠離這種地形,而設計讓敵人靠近它,並合理利用這種地形去攻擊敵人。
孫武還認為,打仗不在於兵力多就好。隻要不輕敵冒進,查清楚並善於利用好周圍的地形,摸清敵情,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最後集中兵力完全可以消滅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並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