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戰爭,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賢良的將帥應該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基本道理。——孫武
吳王是個有見識、有雄心的君主,又有孫武伍子胥兩員重臣,真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所以很快吳國便由一個貧弱的小邦,一變成為府庫充實、兵強馬壯的國家。
吳王憑借不斷增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開始準備同強楚爭奪東南之地,不過卻不知道先從哪裏入手。一次吳王問孫武說:“我軍先從什麼地方進攻?”
孫武說:“大凡行兵作戰,都要首先消除內患,然後才能對外征伐。我聽說王僚的弟弟掩餘、燭庸,一個在徐國,一個在鍾吾,二人都想替王僚報仇。現在發兵,應該先除掉這兩個人,然後開始南伐。”
吳王闔閭覺得有道理,就說:“徐國和鍾吾都是小國,派使臣去索取逃亡的吳國大臣,他們不敢不答應。”
公元前512年夏,吳國派出兩名使臣,一個到徐國去要掩餘,一個到鍾吾去要燭庸,責令徐國和鍾吾國交出兩位公子。
徐國的君主章羽不忍心看著掩餘回國受死,偷偷派人把這事告訴他,掩餘急忙逃出徐國。半路上碰上燭庸也從鍾吾逃了出來,兩人一商量,就去投奔楚國。
楚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員隆重迎接二公子,楚昭王滿心歡喜地說:“這兩人一定恨極了吳國,應該乘這時候和他們好好結交。”
楚昭王下令,請兩位公子在養地,即今河南沈丘縣暫住。接著,楚王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新修整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了兩位公子,企圖利用兩位公子為害吳國。
徐國和鍾吾國的放肆行為,楚國的挑釁行動,大大激怒了吳國君臣,給吳國出兵提供了口實。一方麵,闔閭為了誅殺逃到徐國和鍾吾國的掩餘、燭庸兩位公子,消除遠征楚國的後顧之憂,同時,也為了檢驗一下自己執政三年來的軍事實力,吳王決定出兵。
公元前512年冬天,吳王派孫武、伍子胥興師,發動了一場針對徐國和鍾吾國的戰爭,即養城之戰。
養城之戰是孫武受命拜將後指揮的第一場戰役,因此孫武格外重視。在戰前,孫武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親自製訂了戰略戰術和作戰計劃。
然後,孫武親自挑選了一部分經過嚴格訓練的軍、旅、卒、伍,連同部分水師,開始了北征徐國和鍾吾國的戰鬥。他率師北上,過長江、入淮河,調集戰車、戰船突然包圍了鍾吾國。
鍾吾國畢竟是一個又小又貧窮的國家,不堪一擊。吳軍以壓倒一切的優勢,迅速占領了鍾吾國都城,拘捕了國君,鍾吾國也就滅亡了。
孫武乘勝進軍徐國。徐國國君章羽見吳國大軍來襲,趕緊派人向楚國求援。孫武見徐國已向楚國求援,便在楚國救援軍隊到來之前,利用緊鄰淮水的有利條件,堵截壅山的峽穀,用大水灌淹了徐國。
吳國的水軍在徐國都城的城濠中遊弋,當時嚇得徐國國君章羽慌忙出逃,投奔楚國去了。吳國軍隊幾乎沒費一兵一卒,戰鬥幾乎沒打響,就已經結束了。這就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吳軍順利地消滅了徐國。孫武剪除了楚國這兩個羽翼小國,為吳軍攻克養城掃清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