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廣泛運用伐交戰略(1 / 2)

孫武在設計擾楚、疲楚,大量消耗楚軍有生力量的同時,廣泛運用了伐交的軍事策略,積極策動楚國的鄰國叛楚親吳,從而達到孤立楚國、削弱楚國的目的。

桐國是屈服於楚國的一個附屬小國,故址在今安徽桐城縣北。在孫武伐交思想的指導下,吳王派使者前往桐國遊說:“楚國淩辱桐國,處事非常霸道,官員又極其貪婪,使桐國不堪重負,現在我們的吳王是仁義君主,願意與桐國結成聯盟,聯合起來,共同討伐楚國。”

吳國使臣的話正說到桐國國君的心裏,麵對日益強大的吳國,桐國也早有投靠的意思,再加上吳國主動親近,桐國很快叛楚親吳,成為吳國的盟國。

麵對桐國的背叛,楚國國君當然非常惱怒,可是麵對當時日益強大起來的吳國,也不敢輕易出兵桐國。

這時,孫武又想到了楚國的另外一個小附屬國舒鳩。舒鳩國在桐國的北麵,位置就在今安徽舒城縣,很早以前就被楚國吞並了,因此,舒鳩人對楚一直懷恨在心,孫武對這一點了如指掌。

於是,孫武派出間諜,唆使舒鳩人說:“如果您們想辦法騙楚軍來攻打我國,我軍便佯裝懼怕楚軍,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國對我不存戒心,這樣就可以尋找機會消滅它。”

舒鳩人為了報複楚國,便聽從了吳國的誤楚之計。他們故意傳播假消息,蒙騙楚國說:“如果楚國出兵到吳國邊境,吳國就會害怕楚國的威勢,願意出兵代替楚國討伐桐國。”

楚國君臣利令智昏,竟然聽信了舒鳩人的謊言,在這年秋天,派楚國軍政最高指揮令尹子常率大軍伐吳。

吳軍故意將戰船顯露在豫章的水麵,偽裝成代替楚國討伐桐國的樣子,表示屈服於楚軍的威勢。

子常得報吳軍戰船擺滿桐國以南的江麵,便誤以為吳軍膽虛,想用伐桐來討好自己,於是把大軍屯駐在豫章地區,坐等時機。

這時吳軍卻在巢城,即今安徽淮南市南附近暗中集結,等待時機。楚軍從秋天一直駐紮到冬天,日子一長,士氣便日益低沉,防備也鬆懈下來。

孫武抓住時機,按照“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策略,指揮吳軍發起突然襲擊,在豫章地區大敗楚軍。楚軍毫無戒備,一敗塗地。

吳軍勝利而歸,又順手牽羊攻其不備,楚國守衛巢城的大夫公子半勝也隻好束手就擒。班師回吳後,吳王闔閭說:“這次雖然挫敗楚軍,但未拿下楚都,功勞不足掛齒。”

伍子胥說道:“這次雖未大敗楚軍,但臣等做夢都想拿下楚都。隻是楚國軍隊是天下有名的勁旅,不可輕敵。他們國家的令尹子常雖然喪失了民心,但其他大臣還非常賢良,尚未引起諸侯的痛惡。聽說子常貪得無厭,日久必招致眾叛親離,諸侯一定反目成仇,到時再乘機西進,一定可以攻下楚國都城。”

於是,吳王派遣孫武在長江下遊演練水軍,同時派人終日打探楚軍消息。這時,孫武再次向吳王提出聯合唐、蔡兩個小國的戰略思想,這樣可以逐漸瓦解楚國的軍事陣營。

唐、蔡兩國雖是小國,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唐國位於楚、吳兩國之間,大體位置在今河南西南與湖北西北的交界處,是吳國進入楚國的一個門戶。蔡國位於今河南東南部與安徽交界的淮水上遊,地理位置也很重要。

《讀史方輿紀要》描述蔡國是:

北望汴洛,南通淮沔,倚荊楚之雄,走陳許之道。山川險塞,田野平舒,戰守有資,耕屯足恃,介荊豫之間,自昔襟要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