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當當當當(1 / 2)

山巔,鬆下,棋盤。

兩個老人在對弈間隙閑聊。

“九級地震,震動的不僅僅是地,已動了國之龍脈。數年內的扶桑國運,至少外泄一成。三分歸於大海,兩分受益於高麗、琉球,還有五分,將彙流大陸,融入中華。”

“一成五分之數,之於中國,影響變化不顯。但我也深勘、細推,得一怪象。”

“怪象?”

“此五分之數,未流散均分,竟有大半疑為一人所得。”

啪嗒一聲,另一人手撚之棋,掉落棋盤。“一人所得?!”

扶桑外泄國運的五分,加於崛起大國,並不明顯。但為一人所得,那就不可思議之極,難以預測之極!

……

傍晚的時候,張哲來到了學校最大的一個公告欄前,在這裏等生意上門。他不是每天都回來,但每周總有幾次。

他的生意比較特殊,類似收二手貨,卻又不同,他開的是一個校園當鋪。

典當從南北朝就有了,明朝正式稱“當鋪”,晉商、徽商把它的做大、做廣。到清朝就十分普遍了,乾隆時光北京就當鋪六七百家。因為月息往往2、3分,具有高利貸性質,新中國一度禁止,現在當然早合法開放。

張哲會開當鋪,是源於一年前的另辟蹊徑。他是東山大學經貿係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和很多人一樣,花了不少時間在玩遊戲和看小說、泡MM上麵,除了一點硬背下來的理論,沒學到多少真正的東西。

為了理論聯係實際,有的同學開網店,有的同學周末搞推銷,有的在校園裏搞直銷……到大三的時候,他發現要脫離大家的腳步了,也隻能動起來。而不需要太大成本、學生能作的行業,都有人做了,他最後找了個沒人搞的——當鋪。

當然,他這是私人當鋪,每營業執照、沒各種手續、沒注冊資金,沒固定店麵。隻能是從同學、朋友開始,從小物品開始,然後通過熟人介紹,建立信譽,慢慢向全校學生發展。憑著校園的環境,經過一年來的不斷摸索、修正,也已經有一定經驗和模式,也累積了信譽和知名度。

熟人介紹的都會電話約好,慕名的陌生人,要找宿舍、等人也麻煩,所以他對外宣布,傍晚會在這裏等,可以直接來找他談。

這裏傍晚人流很多,張哲也不便正大光明的擺攤,招牌就是他挎的帆布大書包——上麵有“當當當”三個大字,那是他的當鋪名。

“當當當?”就在張哲瞄著過往女生的時候,有人過來垂詢。

這情形好像地下黨接頭時候對暗號,又像是大叔大伯在街頭、公園小心詢問:靚女,幹嗎?

張哲收回眼神,瞄了來人一眼:“嗯,有什麼東西要當?”

“手機。”那是一個不知道大一還是大二的學生,先左右看了一下,然後摸了一個手機。“幾乎是全新,高檔貨!嘿嘿,因為生活費花完了。你看看能當多少……”

當鋪收當品,作價一般不超過原價的一半。贖當時須按協議付利息,期滿不贖,即成死當,由當鋪處置。事實上,沒有不壓價的當鋪,想要市場價一半是極難的。

張哲接過手機,這確實是剛剛上市幾個月的品牌高端機,也幾乎是全新,仔細看了一會兒,是否水貨、竄貨看不出,但可以確定不是高仿記。

“500塊。”

那個同學差點叫起來,“大哥!市場價五千多!賣二手也能到兩、三千吧?你不能給我山寨機的價呀!”

“不少啦,山寨機100都當不了!”

“大哥,你怎麼不去搶呢?”那同學苦笑,把手機拿了回去:“最低當一千!不能再少了。”

張哲乜斜了他一眼:“你又不是賣給我,價格低你贖回也容易,保管費還便宜,哥為你著想呢!500,當期半年,保管費30%;三個月20%;一個月10%;一周5%。”

這是他不斷調整的結果,不算月息,直接算保管費;也不按價值高低來,隻是按時間來。最長半年是考慮到學期的問題,而最短一周,則是鼓勵早點贖回。他不算財大氣粗,現金流是很吃緊的。而一周的看似最低,其實比例卻是最高的。

“我……500不夠用啊,不用為我著想,當1000吧!我到下個月贖,10%是吧?那你能多賺50呢。”

張哲不說火眼金睛,但經驗也讓他略懂看人,又豈會鬆口?他又繼續瞄路過的MM們。

“800!”那同學咬了咬牙。

張哲沒回應。

“加一點吧,600好不好!”看他那樣子,那同學無奈,又把手機送到了他麵前。

張哲考慮了一下,“好吧……”

他沒接手機,而是從書包裏拿出了數碼相機,對著手機拍攝了幾張相片。又拿出了一份擬好的契約,雖然不正規,也得有個憑據。

把手機型號填好,讓那人自己選當期和簽名。

那人草草的選了一個月,然後簽名。從張哲手裏接到600塊之後,馬上低頭走人,生怕別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