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打開各種形式的盒蓋。
會完成正、反兩種動作,放入和取出,拆下來和串上去,分開和合並等。
要讓孩子多次重複那些動作,要漸漸讓他獨立完成。
做動作時,大人要給予觀察物體的時間,不要急於馬上讓孩子完成各種動作。
上麵說過,孩子從6個月起就開始形成各種姿勢的抓握技巧。這時就要選擇一些練習,促進大拇指的運動。可以將一些有柄的玩具給孩子玩,比如撥浪鼓。由於這類玩具品種不多,所以大人可以自製一些布偶玩具,不過要有手有腳,帶胳膊帶腿兒的。
從出現了有目的的抓握動作起,從能夠把東西緊緊握在手裏開始,所有練習都要孩子主動完成。他的動作可以從兩方麵來看,一看技術(如何完成動作),二看目的(為什麼做這個動作)。
從8~10個月開始,不僅要抓緊大拇指的練習,還要抓緊食指的練習。孩子這時可完成一些細小的動作,比如讓他開各處形狀的盒子,讓他把蓋兒打開。盒子與蓋兒連接在一起的,又讓他練習蓋上。用推拉方式開關盒子也可以給他試試,比如空火柴盒。
從10~11個月到1歲零2~3個月,孩子出現了所謂的機能動作,能夠體現出物體的用途,比如,用碗喝水、讓汽車滾動、擺積木等等。先前練習過作開始完善並向新的物體遷移。這時,孩子手指的動作就比較靈活自如了,緊攥著的小拳頭就完全張開了。
嬰兒智力發育與吸吮
你的寶寶吮手指並不全都是壞習慣。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嬰兒與幼兒吮手指的意義是不相同的,應分別對待。
嬰兒時期吮手指與智力發展有關係,它標誌著嬰兒心理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即進入到手指的功能分化和手眼協調的準備階段。新生兒出生後隻會兩手緊緊握拳,並時而將手在空中揮動,左右擺頭,很難將手對準自己的嘴,這是因為大腦皮層還未發育成熟,尚不能指揮自己的手放入嘴裏。到了兩三個月時,隨著大腦皮層的發育,嬰兒經過多次的嚐試,學會了兩個動作:一個是將手在眼前來回晃動,起初隻是向手瞥一眼,稍後眼睛盯著看自己的手,這種注視手的活動,可稱為“看手”遊戲。接著嬰兒又學會了另一動作,當手偶爾碰著臉部就轉頭用嘴去吸吮手。最初是將整個手放到嘴裏,以後就吸吮兩三個手指,最後就隻吸吮一個手指。大多數的嬰兒喜歡吮拇指。從笨拙地吸吮整個的手,發展到靈巧地吸吮一個手指,說明了嬰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提高,這是很大的進步。因為通過吸吮手指的動作,促使嬰兒眼和手協調行動,為5個月左右學會準備地抓握玩具的動作打下了基礎,不斷促進智力的發展。
隨著嬰兒的大腦皮層不斷發育,動作迅速發展,到了1歲,嬰兒已能自由地坐、爬、站、走。手指的動作逐步精細,能五指分工,雙手配合抓握、擺弄、傳遞東西,改變了過去僅僅“看手”、“玩手”的單調玩法,而主動地用手去探索新天地,玩弄所有能接觸到的新奇東西。因此,進入到幼兒時期,幼兒一般會隨著吸吮本能地消失對吸吮手指不感興趣,自覺地不去吸吮手指。也有個別的孩子到了三四歲仍以吮手指來尋找自我安慰。當他受到挫折而不高興或是疲倦了要睡覺時,有時感到孤獨寂寞時,都通過吮手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時間長了就養成了習慣。這與嬰兒期的吮手意義不同。這時期的幼兒吮手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父母應悉心了解原因,是否習慣成自然,還是情感不滿足或其他原因造成,耐心糾正。不要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裏拉出來,或恐嚇孩子,束縛孩子的手,戴上手套,塗上辣味。采用這些辦法去糾正,效果不大,隻能帶給孩子痛苦和反抗。父母應以關心、愛撫的態度去和孩子玩玩具,逗引他高興,帶他出外散步,讓周圍有興趣的事物吸引他,分散他的注意力;或是讓他幫忙動手做些小事情,增加手的活動,讓他的手沒有機會去接觸嘴,這樣孩子會逐漸改正過來。
天才兒童的心智發育
楊振寧博士在馬來西亞演講《中西教育比較》時,再一次提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對天才兒童千萬別揠苗助長,使天才麵對悲慘的人生。
楊博士誠懇地實在地舉幾個理由,說明督促天才兒童不要過嚴、過猛、過速。
(1)天才兒童的學習進度已經夠快了,從孩子身心發育方麵看,不宜要求他們學得再快些。
(2)學習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應該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地進行。至於有些技藝才能(包括音樂、美術、戲劇、運動等)可以學得早些快些。
(3)科學講究全麵的技巧及成熟的思想,來不得半點虛假,因此在幼年時期不可能就有成就,必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
(4)大學的環境與設施,不適宜少年的學習和研究。在少年階段,不要急於進大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