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概況
1937年戰爭背景下陝西延安創建了陝北公學,她就是現今的中國人民大學前身。人民大學成立於1950年,這是一所以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經濟和管理科學為主的著名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先後擔任校長,現任校長為紀寶成教授,現任黨委書記為程天權教授。
學係建設
人民大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學校已形成比較完善而科學的學科體係。包括全日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辦學格局和體係,學科類別較為齊全,在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經濟和管理科學領域具有突出的整體優勢。學校設有11個學院和研究生院,13個係,12個校級研究所,數十個係級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設有學士學位專業41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7個,碩士學位學科點109個,博士學位學科點85個,其中25個為國家重點學科,約占全國文科重點學科總數的1/5;學校設有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曆史學、工商管理7個博士後流動站;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曆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學等5個學科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學校在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哲學、曆史學、文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擁有一批處於全國領先水平的學科,為了促進學科的綜合,學校努力發展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新興學科,加強文理滲透,力爭把學校辦成特色鮮明、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大學。
教研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和人才資源,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學校始終把探索研究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重大理論問題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實踐問題,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和科學研究的氛圍,切實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不斷拓展科學研究的領域,在保持原有學科優勢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應用科學、新興科學、交叉科學和邊緣科學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社會地位和學術聲望,成為國家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經濟和管理科學領域重要的研究基地,並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中起著先導示範作用。1978年至今,全校共取得科研成果4.8萬項,平均每年2400多項,約占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1/7。在1995—1998年舉行的教育部第一、第二屆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評獎
和北京市第四屆人文社科評獎中,中國人民大學總計獲獎總數為108項,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在199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第二批課題評選中,中國人民大學共有48個項目獲準立項,立項數居全國高校之首。在國家社科“九五”30個重大項目中,有三項由中國人民大學專家牽頭主持,一項參與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教師編寫的一批著作和科研成果,如《中國傳統道德叢書》、《社會主義論庫》、《馬克思主義史》、《中國審判案例要覽》、《亞裏士多德全集》、《我國國有大型企業活力的對策研究》、《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學校還利用自己的學科優勢,積極為國家及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近幾年學校編寫出版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發展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北京市經濟發展研究報告》、《北京市社會發展研究報告》,均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受到中央領導同誌、廣大學者、企業家和各界人士的普遍歡迎。中國人民大學李文海、羅國傑、戴逸、許崇德、孫國華、高培勇、龍翼飛等學者先後為江澤民等原中央領導同誌作過專題講座;多位學者為國家的改革開放獻計獻策並被中央采納,受到原國家總理朱鎔基等中央領導同誌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