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篇 傳染病、性病(一)(2 / 3)

第一節 病毒性肝炎

【大綱要求】

(1)病原分型(2)臨床分型(3)甲、已型肝炎血清學判斷

病原學分型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五種,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

1.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HAV主要在肝細胞胞漿內複製通過膽汁從糞便中排出。HAV隻有一個血清型和一個抗原抗體係統。急性甲型肝炎患者是其傳染源。糞-口途徑為主要傳播途徑。甲型肝炎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後1周從糞便中排出HAV。臨床上黃疸前期傳染性最強。發病集中於幼兒。病後可獲得穩固的免疫力,一般認為可維持終身。

2.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顆粒又稱Dane顆粒。分為包膜與核心兩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質即乙肝病毒表麵抗原(HBsAg)。核心部分含有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病毒DNA及DNA多聚酶(DNAp)。

(1)表麵抗原與表麵抗體係統:該係統包括表麵抗原(HBsAg)與表麵抗體(抗-HBs)、前S1抗原與前S1抗體、前S2抗原與前S2抗體。HbsAg本身隻有抗原性,無傳染性,是HBV存在的間接指標,故HBsAg也是傳染性的一個標誌。表麵抗體(抗-HBs)是一種保護性抗體,在急性感染後期,HbsAg轉陰後一段時間開始出現。少數患者始終不出現。抗-HBs陽性表示對HBV有免疫力,見於肝炎恢複期和乙肝疫苗接種後。臨床上作為判斷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預後的指標。

(2)核心抗原與核心抗體係統: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於受感染的肝細胞核內,血中無遊離。血液中HBV顆粒經處理後才可檢測到HBcAg,是病毒複製的標記。

(3)e抗原與e抗體係統:是HBV活動性複製和有傳染性的重要標記。在患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時,e抗體(抗-HBe)在HBeAg陰轉後出現,表示HBV複製減少,傳染性減低,一般持續1~2年。

(4)HBV DNA:位於HBV核心部位,與HBeAg幾乎同時出現於血液中,稱為遊離型HBV 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異和靈敏的指標。在慢性HBV感染時可整合到肝細胞基因組中,稱整合型HBV DNA。

乙型肝炎傳染源包括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無症狀病毒攜帶者。體液傳播(包括血液)、母嬰傳播。傳染性的大小與病毒複製指標(HBeAg,HBV DNA、DNAp)是否陽性有關。通過隱性感染可獲得免疫,至30歲以後,我國有接近半數的人可檢出抗-HBs,故HBV感染多發生於嬰幼兒及少年。

3.丙型肝炎病毒(HCV)是RNA病毒。血清中HCVAg含量很低,不易檢出。抗-HCV並非保護性抗體,相反,它的檢出說明血液有傳染性。急性丙型肝炎患者於起病前12日即有傳染性,直至HCV RNA轉陰。傳播途徑與乙肝類似。急性丙肝患者中50%以上轉為慢性。故慢性丙肝患者是主要傳染源。HCV攜帶者也是重要傳染源。普遍易感。

4.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種缺陷病毒,必須有HBV的存在才能複製、基因組為RNA。該病毒定位於肝細胞內,在血液中為HBsAg所包被。HDV有一個抗原抗體係統。

5.戊型肝炎病毒(HEV)基因組為RNA。抗-HEVIgM和IgG在血清中基本上同步出現,lgM消失較早,lgG於9~12個月後達低水平。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為其傳染源,患者發病前9日至發病後8日均可在糞便中檢出HEV。本病經糞-口傳播。普遍易感。

臨床分型

(一)病毒性肝炎的臨床分型

1.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型肝炎、無黃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

3.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亞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膽型肝炎。

(二)各型肝炎的臨床表現

1.急性黃疸型肝炎臨床表現可分為3期,總病程約2~4個月。

(1)黃疸前期:甲型肝炎與戊型肝炎發病較急,常伴全身症狀(發熱、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狀、尿色逐漸加深。乙型肝炎與丙型肝炎發病較慢,常無發熱。一般5~7日。甲肝黃疸前期傳染性最強。

(2)黃疸期:自覺症狀好轉,但尿色繼續加深,出現黃疸,約於2周內達高峰。血總膽紅素(TBil)超過17.1μmol/L。可有肝大(部分有脾大)、有觸痛,肝功能出現異常。本期持續2~6周。

(3)恢複期:黃疸逐漸消退,症狀減輕以至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複正常。本期平均1個月。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是一種輕型肝炎,由於無黃疸而不易被發現,但發生率遠遠高於黃疸型。

3.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僅見於乙、丙、丁3型肝炎。

(1)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肝炎遷延半年以上,但總的趨勢是逐漸好轉;隻有少數轉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2)慢性活動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各項症狀明顯,慢性肝炎表現(肝腫大,質地中等以上,伴肝掌、蜘蛛痣、毛細血管擴張或肝病麵容。進行性脾腫大,肝功能持續異常,並可伴有肝外器官損害等特征)。

4.重型肝炎本型約為全部病例的0.2%~0.5%,但病死率甚高,5型肝炎均可發展為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亦稱暴發性肝炎。起病與急性黃疸型肝炎相似,但起病10日以內肝衰表現(黃疸迅速加深、肝迅速縮小、有出血、中毒性鼓腸、腹水迅速增多、有肝臭),急性腎功能不全(肝腎綜合征)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腦病。病程不超過3周。

(2)亞急性重型肝炎:亦稱亞急性肝壞死。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10日以上出現上述症狀者,屬此型。

(3)慢性重型肝炎:亦稱慢性肝炎亞急性肝壞死(慢活肝或肝硬化基礎上)。

(4)淤膽型肝炎:亦稱毛細膽管炎型肝炎,主要表現為較長時間(2~4個月或更長)的肝內梗阻性黃疸,表現為皮膚瘙癢、糞便顏色變淺、肝腫大和梗阻性黃疸的化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