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湖,澳大利亞淺水鹽湖,位於南澳大利亞州中部偏北的內陸盆地中,在皮裏港以北約400千米,屬構造凹陷湖,大約形成於3萬年前。1840年英國探險家埃爾首先來到此湖,故名。分南、北兩湖,總麵積超過1萬平方千米,流域麵積估計約為129.5萬平方千米。北湖較大,南北長144千米,東西寬64千米。南湖南北長64千米,寬20千米,兩湖間由寬137米的戈伊德水道相連。湖泊最低處低於海平麵14米,為世界最大的內陸湖湖盆之一。湖區附近為幹旱地區,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5毫米,年蒸發量達2 500毫米,是澳大利亞最幹旱的地區。湖盆通常呈幹涸狀態,據說每100年中隻有兩次儲滿了水。1949—1950年曾儲水350億立方米,水麵達8 000多平方千米。埃爾湖水源來自北部的迪亞曼蒂納河、東部的庫珀河、南部的弗羅姆水道和瑪格麗特河、西部的馬坎巴河和尼爾斯河及地下水等。湖區植物為複雜的沙漠型。昆蟲屬中澳大利亞常見類型,有適應當地環境的生理機製。爬行動物以沙漠晰蜴和蛇類為主,哺乳動物極少。湖內化學沉積不厚,鹽層最厚處可達20毫米,主要由氯化鈉組成,含量占90—95%。其他物質如硫酸,石膏等蘊藏量也不多。加上氣候惡劣,距離開發地區遙遠,除供繼續進行科學調查外,尚無經濟利用價值。
時隱時現的湖
位於澳大利亞中部的埃爾湖,是個很有趣的湖泊。它像幽靈一樣,時而出現,時而消失,蹤跡難覓。1832年,一支勘探隊來到這裏考察,發現一個小盆地,上麵覆蓋著一層鹽。到了1860年,又一支勘探隊來到這裏,卻在這裏發現了一個碧波蕩漾的鹹水湖,第二年,這支勘探隊再次來到這裏,準備測量這個湖的麵積,可是湖卻不見了,水波蕩漾的地方又成了一個小盆地。
原來,這個湖不是常年湖,而是一個時令湖。每隔三年左右,它就要“失蹤”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