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附加的條件(1 / 2)

澳洲目前的經濟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國營企業,一種是私有企業,兩大經濟體之間在競爭和涉獵的範圍內都有想相互交叉,隨著開放的行業越來越多,更多的穿越眾已經不滿足在國有企業裏混一個官那麼簡單了。 WwWCOM

拿著錢去冒險,還有政策支持下,他們能不成功都難,還有國有長安銀行低息貸款這樣的好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民營行業中。

這就造成了民營資本的迅的繁榮,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原本就不行,這個時候加上又碰到這種事情自然的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國有企業掌握的基本都是重工企業,這些企業要是沒有國家財政加上各地的基礎建設支持,恐怕也會淪落到那些輕功企業一樣,市場被私有企業給逐步占領。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要是國有企業越來越少,那麼勢必要影響到一批人,日後就連生產槍炮都是私有企業,這讓部分人感覺到了擔憂。

所以一份關於限製和扶持國有的企業的計劃書秘密的遞交到了執委會,其目的很簡單,限製私營企業的數量,防止他們過度的競爭,並且實行統一的價格製度。

這對私有企業來是一個殺手鐧,如果真的按照這個實行的,他們很多人的競爭力都會下降,原本在政策上國有企業享受到的就要比他們多,現在如果還要實行這個政策的話可定競爭力沒有他們大。

反對的聲音肯定會有而且還不少,這對私有企業來太不公平了,所以計劃書沒有執行,還在討論之中,雙方討論的重點在於如何合理化的競爭。

在一些相關的領域,私有企業的競爭力的確要大於國有企業,國企的自身問題也很大,當然他們討論的這幾個點最後也沒有結果。

雙方都不想讓步,隻能是繼續這樣談判,不過一昧的打價格戰也不是辦法,畢竟價格戰隻是其次,打久了就對雙方都沒有好處,這樣下去誰都掙不了錢。

所以雙方把眼光放到了國外,都希望劈開在本土的競爭,畢竟本土的市場也有限,國外才是最大的市場。

本土的基礎建設基本都是由國有企業承包。國外的就不一樣了,他們完全可以可用自身的優勢來和他們競爭。

按照吳正道的法,現在兩大陣營其實都把眼光放到國外,不過在國外國有企業的經驗又要比他們強的多,所以出現了聯合起來共同合作的局麵,這對於兩個陣營來也是一種好事。

畢竟合作才能雙贏,尤其是在外國的市場上,隻有合作才有可能掙到錢,否則很有可能掉進別人的陷阱裏,別看這是17世紀,人家要坑你照樣沒商量,這些古代人也是非常有頭腦的。

這次考察團出來,國有企業主要出口武器這一塊,私企則是希望在談判的時候連帶著將一些基礎建設的項目談下來,好讓他們能夠拿到這筆訂單。

所以雙方之間基本上就這樣合作,雖然是基礎建設,但是國有企業因為本土的工期,在加上人才不夠,他們並不記於國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