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日上三竿應承諾,虎望江東霸氣升
上文書講到孫策依照周瑜的計策捉拿住了太史慈。太史慈見孫策待之甚厚,遂投誠於孫策。
孫策抓住太史慈的雙手笑著說道:“神兵亭相戰之時,若是公擒獲住我,還相害否?”
太史慈早在心中有些惺惺相惜之念,遂笑著不知可否的說道:“未可知也!”言畢,二人相識大笑。
孫策遂延請太史慈入帳,邀之上座,設宴款待。太史慈稍事酒菜,便置杯而起,向著孫策深施一禮,言道:“劉使君新敗,士卒離心。某欲自往收拾餘眾,以助明公。不識明公能信慈乎?”
孫策遂起身還禮,言道:“此誠策所願也。今與公相約如下:明日日中,望公引兵來還!”遂舉酒相敬。
太史慈亦回位拿起酒樽,飲罷,應諾而去。
孫策麾下諸將見太史慈提槍綴馬離營而去,紛紛上前勸諫:“主公,太史慈此去必不來矣!”
孫策笑著說道:“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背我。”眾皆不信。
太史慈離開涇縣,往複於曲阿、秣陵兩地。
太史慈隨行十餘員親隨中有當日隨同其一起大戰孫策的小將高義上前獻計:“將軍此番離開孫策軍營,豈不是魚龍入海、虎入山川乎?”
“賢弟此言差矣!我等生於天地間,焉有不重承諾之理?”太史慈義正言辭的說道,“吾觀孫伯符乃是成事之主。昔日聽聞其父文台公便是江東有名的虎將,其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威服江東,廣交豪傑。你我兄弟能夠追隨於此人,定然不會有差錯。且隨某著急舊部,一同與孫伯符共謀大業!”
言畢,遂策馬前行。
高義見太史慈心意已定,緊催戰馬趕上,又獻言說道:“不如我們分兵兩路:末將同幾名兄弟去秣陵,將軍一路去曲阿。隻要將軍守了時辰,趕到秣陵。小將帶著兄弟們隨同將軍一同應約,豈不更好?”
太史慈聞言甚喜,遂兵分兩路。高義引領四五人去了秣陵,太史慈帶著一隊去了曲阿。收攏士兵本就不是那麼好做的事情,豈有一天半日便可完成的?何況太史慈在劉繇軍中威望甚微?早有殘兵躲於鄉下,哪裏肯出來?
再說孫策這一邊。程普等人次日一早起來就聚集在孫策的營帳之中等待太史慈的歸來。在他們的心目中,已經認定了太史慈此去再不複來。
孫策被這些人煩的氣惱,遂伏於案上,以寶劍轉圈自娛。
黃蓋、程普更是不顧麵子,再三的在孫策近前說道:“主公,那太史慈去時已久。如今尚未回歸,定然一去不返。”
“二位老將軍,追隨家父十餘年。更是護衛策安危數年,二位以為策之眼力無光否?”孫策問道。
“這……”程普與黃蓋相互對視一眼,知道再說無益。
孫策笑著說道:“此時可是日上三竿否?”
程普、黃蓋等將領都搖頭說道:“未到。”
“如此,急從何來?”孫策看著諸將反問道。
眾將無語,遂出營帳靜觀旗杆之倒影。
又過了約麼個把時辰,程普又步入營帳,言道:“主公,將到正午。尚未見太史子義之蹤影。”
“休要著急。待某看來。”孫策遂起身來到營外觀看,立劍於沙盤之上,目視營盤轅門之外,開口言道:“午時未到,午時到時,子義定然引兵前來。”
言畢,立於轅門外,沙盤之前。
約麼過了半刻鍾,孫策忽然問道:“距離正午還有幾刻鍾?”
司晨官員上前報答曰:“不足半刻!”
“子義片刻便至。”孫策聞言,驟下定論。
言畢,營外拐角之處傳來馬蹄踏地、人員嘶喊之聲。眾人望去,不是太史慈更是何人?太史慈身後更有千餘之眾追隨而來。
孫策大喜,上前接應太史慈,言道:“子義真乃守時之人也!”
太史慈言道:“散兵難聚恐誤了時辰,匆忙而來,,隻來千人。”眾人聞言,皆服孫策知人之眼力,亦悅太史慈受諾之信義。
於是孫策短短數日竟然聚集兵力數萬之眾,如下江東,安民恤眾,投者無數。江東之民,皆稱呼孫策為“孫郎”。
但聞孫郎兵至,守城官兵莫不喪膽而走。彼時,孫策大軍到臨,不許一人燒殺擄掠;所到之處,雞犬不驚,百姓悅服;十裏八鄉多有百姓牽牛羊、送酒菜到寨勞軍。每每有百姓送物品到來,孫策均以金帛答謝,又以酒菜犒勞三軍。故而,軍中百姓、軍士皆大歡喜,歡笑聲聲傳遍曠野。
劉繇舊部俘虜,願意從軍者納入軍隊編製,不願為軍者皆贈與金銀使其歸農。此番之意乃是周郎公瑾學於盛傳的昔日征西治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