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9年,德國對MP5K衝鋒槍進行新的改良,選用了美國配件公司生產的右側折疊槍托,並且加裝了槍口卡筍裝置,延長了槍口的長度,這樣該槍就可以安裝多種配套的消聲器等槍械附件。同時,該槍在發射普通彈和高壓槍彈方麵的表現也得到了特種部隊的肯定,無論是連發的精度還是射速威力方麵無疑都是近距離作戰的首要選擇。
除此之外,手槍在反劫機作戰中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鑒於突擊隊隊員迅速壓製火力的任務和靈活使用的要求,一般特種部隊會根據自己的行動要求定製專用的手槍。在德國邊防軍第9大隊的反劫機“火魔”行動中,隊員使用了6發裝填的左輪手槍進入機艙,但是在射擊一名罪犯後,發現無論是子彈的威力還是彈藥攜帶數量上都不是最佳選擇,不得已在射擊完所有的子彈後,隱蔽到第二名隊員的身後。由於飛機內的過道極為狹小,開展小隊火力射擊很容易造成射擊扇麵角度過小,隊員會因為判斷乘客和隊友的位置延誤了最佳射擊時機,因此在反劫機行動中,一般反恐隊員和恐怖分子的人員數量往往勢均力敵,但是反恐人員會根據情報的分析和判斷對有限的人力資源進行分配,減少誤傷的可能。所以,對手槍的要求在於有靈活的射擊選擇模式,同時可以安裝消聲器和其他的激光附件。
另外,手槍具有大容量彈夾,口徑要大而且有理想的停止作用力,出色的停止作用力和大口徑往往是解救人質中對手槍的根本要求,這不僅可以有效避免誤傷周圍人質,還可以有將效擊斃罪犯。
為了結合反劫機戰術的具體使用,在行動過程中,反恐隊員往往要想盡辦法保證人質的低傷亡率,這包括對飛機實施通風催眠。雖然這種戰術從來沒有實際應用於反劫機行動中,但是作為各國反恐特種部隊的一種手段進行訓練。除此之外,反恐隊員要出其不意地進入封閉的機艙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飛機外的狙擊手往往由於視野範圍和飛機狹小窗戶的限製,對飛機內的情況很難把握,而在反劫機行動中就擔當了觀察和情報搜集工作。
反恐隊員會使用震撼彈等瞬間壓製爆破物首先幹擾劫機分子的視線和注意力,為行動的突然性創造盡可能多的優勢條件,緊接著,會按照事先排定的順序對飛機各個部位的恐怖分子進行射擊控製。這不同於傳統的房間近距離作戰,要求反恐隊員必須同時從事先計劃好的幾個地點同時進入機艙進行作戰,而不是采取編隊的方式從一個入口整體進入。整體進入的小隊不但會因前方隊員的身體阻擋而影響視線,還會給其他位置的恐怖分子更多的判斷時間,這樣往往就會發生人質被害的事件。在開闊房間內使用的很多射擊戰術都會因為機艙內狹小的過道和密集的人質分布造成滅頂之災。而且,稍縱即逝的戰機往往會讓恐怖分子從混亂中對反恐人員進行射擊,這就是反劫機戰術的關鍵。
七、《大逃殺》
已經飽和的世界經濟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蕭條。新世紀伊始,有一個國家徹底崩潰了,完全失業率超過了15%,一千萬失業者遍及全國各地。失去了生存自信的人們開始威脅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全國有80萬兒童、學生拒絕上學。學校內的教師又遭受到學生的暴力行為,殉職者人數高達1200人。就在這個時候,一部新的法律出台了。
BR法案是《新世紀教育改革法》的通稱。所謂BR法案,就是為了解除公民對學校的崩潰、對卑劣少年的惡性犯罪引起的憤恨;為了鍛煉青少年在逆境中排除各種困難,並由此獲得堅忍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從大人手裏奪回原本就屬於他們的權利。
從全國的初中三年級中,每年隨機地選出一個班級,並把學生們送往受行動範圍限製、荒無人煙的地方,發給每個學生地圖、糧食、各種各樣的武器,讓他們自相殘殺,直到隻剩下最後一個為止。時間限度為3天。學生們必須佩戴違反規定即自行爆炸的特殊頸環。在此期間的學生殺人、致人傷害、持帶槍械等違法行為都不受法律限製。
城岩學園三年級B班被選中了,給每一個人發放了各種各樣的武器,同時發放的還有會自行引爆的頸環。在與世隔絕的無人島上,42名中學生在拋灑鮮血的3天時間裏,突然間,不合情理的一幕出現了……
42名國中生乘坐大巴旅遊時,被人迷昏在車裏。深夜,當他們陸續在一個小島上的一間房子裏醒來後,發現頸上都套有一個頸環。大家驚慌不安時,屋外響起了直升機的聲音,接著他們看到班主任北野從軍用飛機上下來。北野帶領一隊軍人進入了房間,開始給同學們介紹兩位新同學川田和桐山,接著用錄像帶向他們介紹“BR大逃殺”法案,法案中要求他們在這個小島上相互殘殺,殺到隻剩最後一人勝出,他們的頸環是用無線電控製跟蹤他們的,誰不到指定區域參加遊戲而想要逃跑,頸環中的炸彈就會爆炸。錄像帶講解過程中,有兩位同學反抗,結果被北野當場殺死,剩下的40名同學被迫拿上軍隊為他們準備的各種武器後,點名陸續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