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年輕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漂亮、智力超群、才能出眾,所以胎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胎教是一門新興的科學,是指對在正常的胎養條件下孕育的正常胎兒實施定期定時的各種有益刺激,從而促進胎兒的感覺神經和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更快地發育,為孩子的發育提供極為有利的幫助,尤其為智力開發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提倡胎教,並不是因為胎教可以培養神童,而是胎教可以盡可能早地發掘個體的素質潛能,讓每一個胎兒的先天遺傳素質獲得最優秀的發揮。
胎教最早起源於我國,現代胎教是對古代胎教的繼承和創新,現代胎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和方法:情緒胎教、意念胎教、營養胎教、環境胎教、運動胎教、音樂胎教、故事胎教、對話胎教、藝術胎教及聽覺胎教等。將這些方法綜合、靈活地應用,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正確認識胎教
生命伊始就接受良好教育
在社會不斷進步、飛速發展的今天,所有的父母不僅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漂亮、活潑,而且更希望他智力超群、才能出眾,以便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就需要對孩子從小進行培養。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結論:人的智力50%是在4歲以前獲得;30%在4—8歲之間獲得;20%在8歲以後獲得。其中4歲以前獲得的智力又有50%,通過胎教獲得,由此可見胎教的重要性。
那麼什麼是胎教呢?《辭源》給胎教下的定義為:“舊時指婦女懷孕後,其思想、視聽、言行必須謹守禮儀,予胎兒以良好影響,名為胎教。”可見胎教就是給孕婦創造優美的環境,通過母親與胎兒正常的信息交換,使胎兒在生命伊始就受到良好的宮內教育,促使胎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生長發育,以期日後成為既健康又聰明的優秀人才,即凡在孕期給予胎兒的各種教育皆稱之為“胎教”。胎教的“教育”不同於生後的教育,不是教胎兒唱歌、說話、算算術,而是對胎兒進行“六感”,即嗅覺、聽覺、視覺、味覺、運動覺及皮膚感覺的訓練,通過各種適當的、合理的信息刺激,促進胎兒各種感覺功能的發育,為出生後的早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現代科學的發展已證明:胎兒具有驚人的能力,胎兒不僅具有視覺、聽覺、活動和記憶能力,而且能夠感受母親的情緒變化。嬰兒出生前形成的大腦舊皮質,是出生後形成的大腦新皮質的基礎,大腦新皮質隻有在大腦舊皮質良好的基礎之上才能得到更好的發育,以達到超常的智商水平,發揮其非凡的才能。
胎教的內容包括孕婦的孕期保健、外界環境對孕婦的影響和孕婦情緒波動,其中母親良好的精神生活尤為重要。根據胎教的含義,醫學上常將其分為廣義胎教與狹義胎教。
廣義胎教是指對孕婦和胎兒的保健教育,側重於母親和胎兒生理病理的醫療保健。由於胎兒在器官形成和生長發育過程中還沒有定型,故容易受外界影響而發生變化,即中醫所謂“形像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外像而內感。”這裏所說的受外界影響,主要是指受母體精神、飲食、寒溫等方麵的影響。母體的身心是否健康,對胎兒的成長,包括智力與體質的發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廣義胎教有利於母親和胎兒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有利於保胎、養胎和護胎等保健措施的實行。
而狹義胎教是相對於廣義胎教來說的,是在廣義胎教的基礎上,對母親和胎兒精神世界的優化和美化實施,偏重於品德、精神與性情的涵養、陶冶和教育。主要指通過采取一些措施與方法,讓孕婦置身於美好的事物、環境和氛圍中,不但使孕婦品德高尚、精神飽滿、心情舒暢,而且由於“外像而內感”的作用,促進了胎兒智慧、情緒、品質等方麵的良好發育。因此,狹義胎教有利於胎兒個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狹義胎教是側重於母體與胎兒的精神健康與心理衛生,更符合胎教的含義,因此更應引起孕婦的高度重視。
根據人們進行胎教的自覺程度,又可將胎教分為有意胎教和無意胎教。有意胎教是指有心思、有目的和有計劃地在懷孕期間,采用某些方法,創造某些條件,讓孕婦和胎兒的身心得到調養。在實際當中,由於孕婦的精神、意向、習慣、嗜好等,在成年以後已基本定型,即便是有意也較難在孕期內強行加以改變。有些孕婦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對胎教一無所知,也未曾有意地去創造某些條件,而是隨心所欲、毫無胎教目的地去實現自己的某種願望與嗜好,在這盡情隨便的生活當中卻能意外地收到胎教的效果,生下的孩子同經過精心施以胎教者所生的孩子,在體質、智力等方麵基本或完全一樣,或更優於有意進行胎教者所生的子女,這便是無意胎教,即沒有特意采取某些方法,創造某些條件,但某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況也能夠使孕婦和胎兒的身心得到調養,在無意中產生了有意的效果。事實上無意胎教所占的比例比有意胎教大。但這不等於說有意胎教毫無意義,無意胎教畢竟帶有盲目性,所以孕婦及其家人還應在孕前多讀一些有關胎教的書刊,增加文化知識,提高個人修養與文明程度,力爭使無意胎教轉變為有意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