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製定胎教計劃(7)(1 / 3)

胎兒的鼻子早在妊娠第2個月就開始發育,到了第7個月,鼻孔就能與外界相互溝通。但是,由於被羊水所包圍,所以他雖然已經具備了嗅覺,卻無法一顯身手,自然其嗅覺功能也就不可能得到較大的發展。盡管如此,胎兒的嗅覺一出生就能派上用場,新生兒在吃奶時能聞出母體的氣味,而且以後隻要他一接近母親就能辨別出來。

胎兒有味覺嗎

同鼻子一樣,胎兒的嘴巴也發育於妊娠第2個月。在妊娠4個月時,胎兒舌頭上的味蕾已發育完全。盡管羊水稍具鹹味,胎兒還是能夠津津有味地品嚐。新西蘭科學家艾伯特·利萊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證明胎兒的味覺在4個月時已經出現。他在孕婦的羊水裏加入了糖精,發現胎兒正以高於正常一倍的速度吸入羊水。而當他向子宮內注入一種味道不好的油時,胎兒立即停止吸入羊水,並開始在腹內亂動,明顯地表示抗議。

胎兒有記憶能力嗎

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從妊娠第4個月開始,胎兒的大腦中已經偶爾會出現記憶痕跡。也有認為8個月以前的胎兒不可能具備記憶功能,但同時又認為記憶能力從胎兒期就已經開始萌芽。目前醫學界多數人都認為,胎兒具有記憶、感覺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還將隨著胎齡的增加逐漸增強。

人們發現,當嬰兒被母親用左手抱在懷裏,聽到母親心髒跳動的聲音時,很快就能安然入睡。還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在醫院產科的嬰兒室播放母親子宮血流及心髒搏動聲音的錄音,發現正在哭泣的新生兒很快就安靜下來,情緒穩定,飲食、睡眠情況好,而且體重增加迅速。這是因為胎兒在母親的子宮中早已熟悉母親的心音,一聽到這音響就感到安全親切。更為有趣的例子是鋼琴家魯賓斯堤、小提琴家梅紐因以及樂團指揮羅特等人的經曆。在他們的演奏生活中都曾對一些從未接觸過的曲子“似曾相識”即使不看樂譜,樂曲的旋律也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源源不斷地湧現。究其原因,發現原來是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時曾經反複彈奏過這些樂曲。加拿大哈密爾頓樂團的指揮鮑裏斯在一次演奏時,一支從未見過的曲子突然在腦海裏出現,而且十分親切自然,這使他迷惑不解,原來他的母親曾是一位副業大提琴演奏家,在懷鮑裏斯時曾多次演奏過這支曲子。一位名叫海倫的婦女經常給她腹中7個月的胎兒唱一首搖籃曲,等孩子出生後,不論其哭得多麼厲害,隻要海倫一唱那首搖籃曲,孩子立即就安靜下來。這些例子都無可辯駁地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胎兒具有一定的記憶能力。

孕婦在胎教中的作用有什麼

有人說,胎教就是定期地給胎兒上課,每天機械地背一些詩歌、聽音樂、畫畫等。但是,不要忽略了孕婦本身在胎教中的作用。因為胎兒與母親之間的聯係最為密切,母親的心理狀態、情感因素、言談舉止、道德情操、求知欲望……都對胎兒產生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未來的母親要時時注意你的表現,您的孩子在密切地注視著你呢。

丈夫在胎教中怎樣起作用

有人認為,胎兒是在母親的腹中,那麼胎教的責任自然是由孕婦一人承擔。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母親是胎教的主角,未來的父親在胎教過程中,同樣擔負著重要的作用。丈夫配合的好壞,直接關係著胎教的質量。

丈夫要多關心和體貼懷孕的妻子,擠出時間多陪陪妻子。除了幫助妻子主持家務,減輕體力勞動外,還要妥善安排好妻子的飲食,保證有營養豐富的膳食攝入。同時丈夫要注意到自己的情緒,遇事要冷靜,要克製,不能對妻子冷淡、發脾氣,更不能大吵大鬧,甚至動手毆打妻子。丈夫要盡最大努力,讓妻子心情舒暢,避免有大的情緒波動,讓妻子充分享受小家庭的溫暖。

母親與胎兒之間如何進行信息傳遞

關於連接母親與胎兒的複雜的神經激素的“通路”問題,人們現已獲得大量的有關知識。

母親與胎兒,在生理上並非隻有一個大腦和植物神經機構,而是分別有其獨自的神經係統和血液循環機能。所以,這些神經激素的通路,是母親與胎兒交流情感的一種不可多得的手段,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於行為和思維的指令機構,那當然是人的大腦。但其下達指令的過程卻是在大腦表層——大腦皮質內進行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大腦中所感覺所思考的事情在與大腦皮層直接相連的下丘腦本身的作用下,在下丘腦轉化為情感,繼而轉化為軀體的感覺。

目前關於胎兒的神經係統在何種情況下最容易接受母親應激反應時分泌出的剩餘神經激素問題,尚不清楚。而且由這些神經激素引起的變化也未查明。但是,從最近的研究結果中獲知,胎兒的下丘腦以及受此控製的內分泌係統和植物神經係統和植物神經係統最易受到影響。

由於這方麵例證太少,作為胎兒理解母親感情變化證據來說,當然不能說已充分。但它已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