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智商低者則通常學業成績不好,這似乎是長久以來不變的定律。原因是:智力是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很難由毅力或其他素質代替。
(6)人是可以主動提高智力的
以前的理論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後天的努力幫助不大。但新近的研究顯示,隻要你不斷學習,不斷刺激神經細胞的生長,那麼即使15歲後,智力仍然是有發展的可能。畢竟,人類的大腦潛能,有90%以上是仍未開發的;隻要你有開發這寶庫的決心及方法,則必然可以使自己智力不斷上升,而不會像一般懶於學習的人,智力於15歲後隨年齡下降。
智力與能力
我們說,智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那麼能力又是指什麼呢?智力跟能力又有什麼關係呢?
“能力”一詞,按詞意來說,就是一個人順利進行某種活動的能量。任何物質都有一定能量,而人是一種“活動”著的特殊的物質實體,人的能量體現在人的活動中,人的能量是以智力和體力的形態“作用”於人的活動之中的。
一個人具有某種能力,即具有了進行這一活動的能量,因而能成功地完成這一活動,不具有某種能力,要進行它就有困難。能力強的人比能力弱的人容易辦好事情,做好工作。例如,寫作能力強的人,常常是文思敏捷,構思新穎,自如地運用書麵語言,寫出較好的文章來;運算能力強的人,能迅速而正確地演算出一道道數學題;具備演講才能的人在舞台上非常自如;優秀的教師在講台上講課能順利地解決在課堂上所發生的一切。
能力總是體現在某一種活動之中,如讀寫能力隻能體現在讀寫活動中;觀察、記憶、思考、想像能力隻能體現在心理活動中;操作能力隻能體現在實際操作活動中;繪畫能力、歌詠能力也隻體現在繪畫、表演之中。離開了活動就無從考察能力,離開了活動也無從培養能力。
能力總是帶上個性特點的。由於每個人的遺傳素質,生活經曆,環境影響,教育程度不一樣,特別是所從事的實踐活動不同,加之各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不同,能力的差異是很突出的。我們很難找到兩個能力完全相同的人。例如,身心健康的人都有思維能力,但有的敏捷、靈活、深刻,有的則反應遲鈍,比較呆板、膚淺。有的人工作能力很強,但組織管理能力很差;有的人口頭表達能力很差,但卻能寫出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的好文章來;有的人閱讀能力很差,但歌卻唱得很好。不同的人,能力的表現不相同,能力的大小也不一樣。
現在讓我們分析能力和智力的關係。
首先,智力是體現在能力之中的。就是說,智力是通過能力作用於活動體現出來的。離開了活動,離開了能力,也就無從體現和考察智力。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無法離開具體的能力談智力。
其次,並非能力都可以稱為智力,隻有體現出智力特性的能力才稱得上是智力。智力主要表現在諸如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心理能力上,尤其集中體現在思維活動中。如理解、記憶、知覺、運算、空間想像等。
再次,能力是從個體在活動中所發揮的能量分類的作用來講的。而智力是從個體在活動中通過能力所體現出來的特性來講的。能力都是具體的,可分為認知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等,而智力則可在各種能力中找到其共同的特征和因素,雖然體現在各種能力中的智力因素的多少不盡相同。
可見,智力與能力關係密切,但又不屬同類,不能簡單地說智力是能力,而隻能說智力體現在能力之中。
智力與知識
人們的智力體現在能力之中,而智力又是通過知識的掌握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掌握知識的活動,我們的智力就無從表現,也無從發展,而掌握知識的難易和速度,又依賴於智力的發展水平。智力為知識的獲得提供了有利條件,而知識的獲得又進一步促進智力的發展。
知識對智力有什麼作用呢?
隻有具有一定知識,人們的智力活動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當你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你才能在生物學領域裏進行研究活動,顯示出你的智力才能。當你具備天文學知識,你也才能從對天體的觀察探討中獲得新的發現。很難想像,一個隻有小學數學文化程度的青年,對高等數學一無所知,卻要去攻數論,想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難題,在他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當然不會成功)無法顯示他的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