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育兒的兩次機會(4)(1 / 3)

記得我的兒子在3歲到6歲時跑來跟我說:“媽媽,我想幫忙!”我還對他說:“你滾到一邊去,你不來幫我就是在幫我了!”多麼冷淡又討人厭的媽媽啊!不過現在我會邀他們:“要不要擦桌子?要這麼擦!”於是兒子以非常認真的表情擦桌子,然後帶著滿足的表情說:“擦好了!”

在倒麥茶時,以前兒子想要自己倒時,我就說:“會灑出來,不行!”如果他不聽自己去倒,結果灑出來的話,就責怪他“我不是說了不行嗎!”令他十分沮喪,使得他不得不說:“媽,你幫我倒!”

現在我改變了,我會說:“要這樣倒,你要不要做做看?”或者“灑出來了嗎?用抹布擦一擦。”孩子們自己漸漸地會自己想,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不再每件事都來問我了。

希望大家注意最後一段話——“會自己想,接下來該做什麼呢?不再每一件事都來問我了。”很多媽媽在罵孩子時的口頭禪是“不要每件事都來問我,你不會自己想想看啊!”但是,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是誰的責任呢?要是他想自己做,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時有人教他,就不會變成一個無法自己思考,無法自己去行動的人了,不是嗎?

把日常生活當作教室

在《媽媽的敏感期》一書的後記中,當提到美國的教育學者布魯姆,曾在藝術、運動和自然科學這三大領域中,對晉身世界頂尖的人物在小時候所受的教育,作了一番研究。在他的研究中有一段“家庭和初期學習所負的使命”,是一篇發人深省的報告。

這些世界頂尖人物的共通點是,他們的父母親在他們小時候,就把家中許多雜事和責任分配給他們,讓他們負起責任,這一點在他的報告中強調了好幾次。當這些人長大後,對特定的專門領域開始有興趣時,他們就會盡最大的努力,好好地去做。由於幼年曾被父親要求反複地去實踐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這樣的訓練幫助了他們,以至於他們能夠超越且忍耐許多的曆練,而最後達到世界級的頂尖成就。

在幼兒園老師的聚會中常常聽到,那些身邊所有的事都是媽媽快速幫他做好,然後又被帶到補習班或才藝班的孩子,常常不會自己思考,不知所措,而且笨手笨腳,是令人頭痛的一群。

或許幫助孩子在家庭每日的生活中,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行動,會比帶他去補習班或才藝班來得麻煩也說不定。正因為不容易,所以才有補習班和才藝班學不到的重要基礎。很多家庭都認為“孩子隻要把書讀好就可以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親代勞,什麼都為他們做好了。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你再叫他“自己去做!”或“家裏的事你也多少幫一點忙好不好!”都沒有用了。因為孩子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把家裏的事很有條理地做好。

接下來,是“兒童之家”的老師所說的一段話。她觀察蒙台梭利教育中長大的孩子後,認為“日常生活的練習”才是所有一切的基礎。

這套教育方法充滿讓人從教條化的人生當中解放,通往自立之路的契機。若要把孩子從“被人家說了才動”,“沒有指示就不會判斷”的重大危機中解脫出來,當務之急就是讓孩子每天在生活中具體地練習“自己去判斷實踐,並在過程中吸收一些什麼”。

上一輩人教育孩子用“不管他,自然就會長大了”的那一套方法已經行不通了。因為現今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放著他不管,他就可以自然體驗生存之道的時代了。我們希望這個時代的孩子能夠運用智慧應對事情;掌握自己的人生,具備不屈不撓的人格等。

從幼兒期開始就強迫孩子成為專家的後補,在自然生活中剝奪孩子成長應有的步調,這種生活無法產生任何東西。因為豐富的情操和天才般的想像力,絕不是被管理下的那種教條式、規格化的方式中所能培育出來的。為了要孩子發揮自己的智慧,去過自己的人生,就不能缺乏“該怎麼去生活?該怎麼過日子?”的經驗。唯有自己動手反複練習,用身體去學、用心去感受、鍛煉自己的頭腦,才能創造出孩子的明天。

日常生活的行動分成三類

在日常生活中融人教育的規律行動,是蒙台梭利提倡的新教育法的基石。這和一般教育所說“基本的生活習慣”的原理不同。一般所稱的“基本的生活習慣”指的是排泄、用餐、穿脫衣服等生活上基本的事情,以自己會做為目的。而蒙台梭利教育的基石是指“日常生活練習”,是以培育一個自己思考、自己行動的人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