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385?—前304?)名軻,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其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一個學生。孟子特別崇拜孔子,自覺地向孔門後學學習孔子的思想,最終成了儒家學派的第二個裏程碑式的人物,被後世尊為亞聖。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的孟子事跡過於簡略,關於他的生平情況,可以根據《孟子》中的一些有關記述,從而知道其梗概。
生活在戰國時期的孟子,是一位名望很高的學者型政治活動家。他曾經“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帶著眾多門徒先後到過齊、宋、滕、魏、魯等國,希望能找到一個支持自己的君主,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在齊國,他曾經長期擔任“卿”的官職,地位不能算低,卻並沒有受到齊宣王真正的信任和倚重,隻能算是對他很優待。在滕國,滕文公很賞識他,曾經推行他設計的“聖人之政”。滕國推行儒道的詳情已不得而知,總歸是沒有能像孟子所期望的那樣發展興盛起來。
戰國時期是亂世,諸侯靠武力兼並,而孟子則主張依靠仁政統一天下,誠如司馬遷所評,是“持方枘欲內圓鑿”,所以不能被諸侯接受。孟子奔波一生,其政治理想最終不能實現,便和學生們一起著書立說,給後世留下了《孟子》七篇。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大師,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孟子》中到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比起《論語》來,孟子對“仁政”的敘述更加豐富具體。他主張君主應該為民父母,與民同樂;如果他們荒淫奢侈,則是“率獸而食人”,是造成民眾苦難的罪魁禍首。
孟子響亮地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論述了“得民心則得天下”的道理。為了民生,他提出實行井田製。這一主張的正義性,在於使民眾獲得“恒產”,有“恒產”方能葆有善良的“恒心”。此外,他還提出減輕稅負的主張,通過富民達到強國的目標。
孟子說:“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見正文2.7)在重要政務方麵,要以“國人皆曰”為取舍準則,這一主張閃耀著現代民主思想的光輝。
《論語》一書對“君子”形象進行了全麵的刻畫,《孟子》則使這一形象顯得更加生動具體。孟子也以他個人的言行彰顯了這一形象。他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但其政治主張卻不被重視,因此也多年不肯領受俸祿,前後累計達十萬鍾穀米。
在各國君主麵前,孟子堅持既不失禮貌又不降格調的原則。
他認為士人是諸侯之師,應該受到應有的禮遇,決不可向權勢者阿諛屈節,處處體現出一股骨鯁之氣。齊宣王想讓他主動到朝廷去拜見,他輾轉拒絕,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他認為:“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見正文4.2)
孟子關於“養氣”的思想也頗值得重視。他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見正文3.2)他認為自己的勇敢是最高層次的,因為它有道義和智慧的製約,是一種君子氣概,是一種高大無比的理想的精神狀態。
《孟子》是儒家思想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屬於中華文化的源頭典籍。尤其在後來成為“四書”之一以後,更是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孟子長於論辯,善於修辭,其文章在先秦散文中獨樹一幟,備受後人的推崇。
在中國古代帝製時期,儒家思想一直承載著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這種情形直到現當代才有所轉變。伴隨著中國近代以來近百年的風雨滄桑,儒家的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的西施成了嫫母,儒家思想不僅一無是處,甚至成了諸惡之源。在這一百多年裏,儒家思想被汙名化,經曆時間之久,波及範圍之廣,造成的後果之嚴重,遠遠超出當初批評儒家思想的前賢們所設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