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譯文】
孟子說:“竭盡心力而不停地思考,是為了懂得自己的天性,懂得自己的天性就知道天意了。保持自己思考的努力,培養自己的天性,就是敬奉天的做法。不論壽命長短都不改變,修養身心而等著天的安排,這就是在樹立屬於自己的天命。”
【講解】
孟子認為,心的功能是思考,思考就能獲得真知,不思考就不能獲得,這是天賜給人類的本性。天道是向善的,人的本性也是善的,一定要充分發揮思考的功能,防止自己的善性被外界汙染,就能和天意一致起來,最終才能夠承擔天賦予的重大使命。
13.2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譯文】
孟子說:“天對所有的人都是有安排的,應該順著天意而接受天對自己的安排,所以懂得天命的人不站在危牆下邊。盡心竭力實行善道而死去的,那屬於天的安排,犯罪被殺的不屬於天的安排。”
【講解】
天是善良的,對所有的人都做了好的安排,所以人們要珍惜生命,避開危險而防止意外,不辜負天賜予的良好前程。那些犯罪被殺的人,是他們自己作孽,並不是天將他們安排成那樣的。
13.3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譯文】
孟子說:“追求它就能獲得,放棄它就會失去,這樣的追求有助於獲得,因為追求的是自己身上的東西。追求它要有正確的原則,能否得到它有天命決定著,這樣的追求不能決定能否獲得,因為追求的是別人手裏的東西。”
【講解】
賢仁、道義、忠貞、誠實這些優秀品質,孟子稱為“天爵”,由於孟子認為人的天性是善的,所以這些優秀品質是自身就有的東西,隻要追求就能得到,追求可以決定能否獲得,如果不用心發現和維護就會失去。
公卿、大夫這些官爵,孟子稱為“人爵”,可以用正確的原則去追求,但能否得到卻由天命決定。
13.4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譯文】
孟子說:“世間的萬事萬物我都知道了,檢點自身是誠實的,沒有比這更令人快樂了。努力地用自己的心思忖度別人而做事,追求達到仁的境界,沒有比這樣更快捷了。”
【講解】
君子必須多才多藝,所以要盡量多地懂得萬事萬物的知識。知識廣博而為人誠實,這就具備了成為優秀人才的良好基礎。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意思是:“自己所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又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意思是:“自己想在社會上樹立起名譽來,同時也讓別人樹立起名譽來。自己想仕途順利,也讓別人仕途順利。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將心比心,這就可以算是實踐仁的途徑了。”這些論述表達的都是“恕”的理念。建立起這樣的理念,就步入仁的境界了。
13.5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譯文】
孟子說:“自己實行,卻不能使它彰顯於社會。自己已經成為習慣了,卻不能明確理解它的意義。終身都在實行它,卻不明白它就是仁道。這樣的人就是普通民眾。”
【講解】
仁的精神是“愛人”,就是愛護他人。普通民眾都是有仁愛之心的,但往往隻能用在和自己關係親近的人身上,例如他們孝順父母,愛護妻子兒女等,已經成為終身的行為習慣。君子則能使這種精神在社會上彰顯出來,明確認識到它的重要意義,推而廣之,也用到他人身上。不隻是愛和自己親近的人,而是會愛一切人。
13.6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不知羞恥,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真正的羞恥。”
【講解】
人有堅決不做羞恥的事情的,有做了羞恥的事情而覺得不光彩的,也有做了羞恥的事情而不覺得不光彩的,這樣的人就很可悲了。
13.7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於人很重要,玩詭詐的騙術的人是談不到羞恥之心的。不以不如別人為羞恥,哪還能比得上別人呢?”
【講解】
人有羞恥之心,就說明還認可是非標準,即使做了不光彩的事情,也是迫於各種具體的情況,並不情願。喜歡玩弄詭計騙人的人,就已經喪失了羞恥之心,十分惡劣。
13.8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譯文】
孟子說:“古代賢明的帝王喜歡善道而不在乎自己的地位,古代賢良的士人難道不是這樣嗎?他們喜歡自己的思想而不在乎別人的地位,所以諸侯不表示恭敬和禮數,就不能多次見到,想多次見到都不行,更何況是讓他作臣呢?”
【講解】
孟子認為,君主和賢士之間不能是君臣關係,而應該是師生關係,君主的“勢”要向賢士的“道”低頭,君主不應當仗勢,賢士也不會附勢。
13.9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諸侯嗎?我告訴你遊說時的態度:別人了解你時要從容達觀。別人不了解你時也要從容達觀。”宋勾踐說:“怎樣就可以從容達觀了呢?”孟子說:“尊崇仁德,喜歡道義,就可以從容達觀了。所以士人在困頓時不放棄正義,發達時不背離正道。困頓時不放棄正義,所以士人能保持住自己的本色。發達時不背離正道,所以百姓不會失去希望。古人得誌時能將恩惠施加到百姓身上,不得誌時就完善自己而給社會樹立榜樣。困頓時隻使自身的行為完善,通達時要使整個天下變好。”
【講解】
士人以仁德和道義作為準則,無論窮達都不放棄,得誌時擔起治國的重任,不得誌時也要用自己的表現為社會作出表率。
13.10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譯文】
孟子說:“要等周文王那樣的賢明君主出現才肯積極上進的人,是普通的百姓。至於出色的士人,即使沒有周文王那樣的賢明君主也會積極上進。”
【講解】
社會狀況惡劣,許多人會隨波逐流,不再用高的行為標準要求自己,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並以社會狀況惡劣為托辭,或者認為大廈將傾,一木難支;或者認為大家都汙濁,自己清白會吃虧受害等等,要等社會變好了,自己才上進。誌士仁人則永遠都是積極上進的,正因為社會狀況惡劣,才更能負起責任,堅持抗爭,致力於撥亂反正。
13.11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譯文】
孟子說:“把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氏和魏氏的家業增加給他,如果他能覺得自己缺陷很多,就遠遠超出一般人了。”
【講解】
春秋時晉國的韓氏和魏氏,是世襲的權臣,領地廣大,家業豐厚,到戰國時成為韓國和魏國。在孟子當時,如果有人除了自己原有的家業,再增加“韓、魏之家”,那就是富甲天下、權傾天下了。富貴者往往驕橫自滿,目中無人。如果大富大貴者還能冷靜看待自己,認識到自身各方麵的不足,那麼他在品行和見識方麵就確實超過常人了。
13.12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譯文】
孟子說:“用能使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做法役使他們,他們雖然勞累卻不埋怨。為了保護百姓的生命而使一些人作戰犧牲,他們雖然要犧牲,也不埋怨讓他們獻出生命的人。”
【講解】
統治者讓百姓服勞役,如果是做民生工程,百姓自然高興。《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意思是說:“順應百姓想要得到的利益而給他們利益,這不就是施與他們財物,自己卻不破費嗎?選擇應該勞累的事情而讓他們勞累,他們又有誰會埋怨?”孔孟都主張為百姓的利益而役使百姓。
為了保障民眾的生命安全,不得不讓百姓服兵役。打仗就會有犧牲,但戰死者知道這種犧牲不能避免,所以他們並不埋怨指揮他們打仗的上司。
13.13 孟子曰:“霸者之民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期諸侯盟主管理下的百姓過得很快樂;夏、商、周三代英明帝王管理下的百姓氣度很寬廣,在戰場上付出生命而不埋怨,國家施與恩惠而百姓並不感戴,人們每天向善良轉化而不知道是誰造成了這樣良好的局麵。君子所經過的地方,風氣就好轉。君子所居留的地方,人們能進入高的精神境界。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行為都能合乎天地的向善宗旨,君子對社會的影響作用怎麼能說補益不大呢?”
【講解】
春秋時期,周王室對諸侯的控製已經失效,社會常處於戰亂之中。齊桓公、晉文公等人利用自己大國的威勢幹預社會秩序,保持了社會暫時的穩定,使人們明顯能看到實惠,所以其百姓感到快樂,對君主也很感戴。
夏、商、周三代的英明帝王實行仁政管理,從上到下的人們都能向善,百姓的素質都變得很高,這都是君子的榜樣作用帶動的結果。人們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和進步著,卻覺得無須感謝誰。
五霸的政治像渴中送飲,三王的政治像甘霖普降,其層次差別不能同日而語。
13.14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譯文】
孟子說:“說仁道的話不如獲得仁人的稱號更能征服人心,好的施政措施不如好的教化更能獲得百姓擁護。好的施政措施百姓害怕,好的教化百姓喜歡。好的施政措施能得到百姓的財富,好的教化能獲得民心。”
【講解】
仁道的話固然合理,但如果自己沒有做到,其說服力就會降低。獲得了仁人的聲譽,必然是自己的行為已經得到了輿論認可,所以能使人信服。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即使是好的施政措施也要強製百姓執行,隻能使百姓多生產財富。好的教化卻能提高百姓的素質,百姓懂得了道理,可以自律自治,不用揚鞭自奮蹄,使社會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13.15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譯文】
孟子說:“人不需要學習就會做的,是最好的才能。人不需要思考就能懂的道理,是最好的道理。幼小的兒童沒有不懂得愛父母的,到長大後,沒有不懂得尊敬哥哥的。愛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長就是義。管理社會沒有別的良方,把仁和義的美德從家庭中推廣到整個天下就行了。”
【講解】
仁義是人的根本品德,孟子認為仁義的善性是與生俱來的,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要在後天的成長中不可失去,一是要將這種善性推廣使用到別人身上。
13.16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譯文】
孟子說:“舜住在深山裏,和樹木、石頭在一起,和鹿、豬來往,他身上不同於深山中百姓的東西極少,當他聽到一句好的話,看到一個好的行為,自己的善性就被啟發出來而像長江、黃河決口一樣,廣泛的影響沒有人能阻擋。”
【講解】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善良的天性,隻是這種天性需要努力維護,也需要向他人傳導。舜的善性被他人的良好表現誘發出來,又轉而大麵積地影響了別人,因而成就了一個聖人,創造了舜地堯天的美好政治局麵。
13.17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像這樣做人就行了。”
【講解】
在利益的驅使下,人們往往去做一些自己本來不願意做的事情,去追逐一些本來不該要的東西,在名枷利鎖下爭鬥。在孟子眼裏,所謂“不想做的事”應當指不義之事,所謂“不想要的東西”應當指不義之財。
13.18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譯文】
孟子說:“人有品德、智慧、謀略、知識,總是因為他有憂患。隻有那些沒有靠山的臣和妾生的兒子,他們心裏想的是可能出現的危險,對災禍考慮得很深遠,所以人生的道路能夠通暢。”
【講解】
逆境會逼得人勤奮上進,多才多藝,使人的性格堅韌,素質提高,所以往往更能趨利避害,取得成功。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的時候地位卑賤,所以學了許多貴族所瞧不起的技藝。”孟子在上文說:“……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12.15)講的都是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