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附二北歐神話(9)(2 / 3)

這一小群神躑躅於神宮的故址,突然看見最高的神宮津利還是巍然無恙;它那宛如日輪的金頂正反射著耀炫的光芒。於是就在這座宮殿裏,諸神再建了第二代的阿瑟加德。

“諸神之黃昏”這個故事,也可以從另一方麵來解釋。我們知道在太古時代,地球上各處都經曆過冰川、洪水,以及火山爆發等事件,所以各民族的神話中都有世界毀滅及再造的故事。在北歐,對洪水的印象大概沒有火山爆發來得那麼深,所以北歐沒有世界洪水的神話,而有火焰的的傳說。

但正如我們在第一章中說過的,北歐神話過早地受到了基督教的侵犯,尚未達到完具而即消亡,所以“諸神之黃昏”雖似結束了奧丁等第一代神,卻使我們想到原來北歐或許尚有關於維達爾等第二代神的故事;如果沒有基督教勢力的侵入,也許“諸神之黃昏”正是“第二代故事”的開始,而非“第一代故事”的結束。

基督教的信徒想利用“諸神之黃昏”使北歐的原始信仰與基督教的信仰相互妥協,也是可以從《埃達》中看出來的。《小埃達》在述及“諸神之黃昏”以後,附有一詩,則說奧丁等神死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無可名狀的神成為世界的主宰,使善者得福,惡者得禍;又謂別有二天宮,以居巨人族和侏儒族,因為此二族也不過遂行命運之前定,初非大惡,在新的主宰世界之神的麵前,則巨人和侏儒們也應享受同等的待遇。

《大埃達》和《小埃達》均出於基督教徒之手,故此詩中所謂至高無上、無可名狀之神,當指基督教之上帝。似乎基督徒保留了北歐原始信仰的前一部分,而利用“諸神之黃昏”的故事輕輕地將基督教信仰隱約銜接上去。因此北歐原始信仰的後麵部分,——如果有的話,——就從此湮沒消失了。

希格爾德傳說

《大埃達》的第一部分,包括了宇宙之創造、諸神的事跡、以及諸神之最終喪亡等故事,可以說是屬於神話的;而第二部分卻包括了一連串的英雄敘事詩,述及伏爾鬆格家族的事跡,特別是伏爾鬆格家族最有名的首領希格爾德的故事,可以說是屬於傳說的。在北歐,希格爾德是最有名的民族英雄;所以希格爾德的傳說也可以說是北歐的史詩,可以相當於《伊利亞特》。

在希格爾德傳說——或簡單地稱作伏爾鬆格傳說——中,還包括了日耳曼有名的尼伯龍格傳說(在12世紀的日耳曼史詩)的材料,以及許多民歌。後來理查德·瓦格納(1813~1883)的劇作《尼伯龍根指環》中的名曲《萊茵的黃金》,以及《女武神的騎行》等,都取材於此。

民族英雄的傳說,本應視為神話的一部分。我們現在也簡略地敘述一下這有名的北歐史詩,伏爾鬆格傳說。

伏爾鬆格傳說始於希吉,他是奧丁的一個兒子,有威權,受人尊敬。後來,希吉因為妒忌別人打獵比他好,竟殺了那個人。因為這罪惡,希吉被逐出本鄉。但是,奧丁似乎還在眷顧他,給了他一條設施齊全的船和一船勇士,並且使他到處得勝。

這樣,受了奧丁的幫助,希吉的襲擊成為他的敵人的恐怖;最後他征服了廣闊的土地,自稱匈奴帝國的皇帝,權力很大。可是到了希吉很老的時候,奧丁的眷顧離開他了,他遂被妻屬的親戚用陰謀所殺。

希吉的兒子利裏爾從遠征中回來,繼承了大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為父親報仇。利裏爾是一個好皇帝,國內安康;隻是他沒有兒子。後來他的祈禱打動了諸神之後芙莉嘉,芙莉嘉使侍女蓋娜賜以一蘋果;利裏爾在山邊散步時接到這蘋果,他憬然片刻,省悟到此乃是神賜嗣子之意,於是持歸,和他的妻子分食了,後生一子,名為伏爾鬆格,長得英俊端莊。不久,利裏爾夫婦去世,還是嬰兒的伏爾鬆格成為國王。

伏爾鬆格在位多年,國家更為富強。伏爾鬆格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麾下勇士無數,他們都在大橡樹布蘭斯托克下麵分享皇家的食物;布蘭斯托克橡樹起於伏爾鬆格的大宮中央,直貫屋頂,籠罩了整座宮廷。

伏爾鬆格已經有十個兒子。而第十一個來的卻是光耀了他的家族的女兒,希格妮。希格妮到了待字之年,豔名聲噪遠近,許多人都來求婚,其中就有哥特國王希吉爾。希吉爾最後得了伏爾鬆格的許可,盡管希格妮還從來沒見過這位有幸的求婚者。到了結婚那天,希格妮看見新郎是那樣猥瑣凡庸,遠不是她的哥哥們這樣氣宇軒昂的人材,心裏就不高興。可是為了家族的體麵計,希格妮勉強成婚。她這種悒悒的心情,隻有她的哥哥希格蒙德知道。

結婚的喜酒剛吃到一半,大家正在快樂的頂點時,忽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隻有一隻眼睛,披一件雲藍色的大袍,身材很高。他不看吃酒的大眾一眼,也不說一句話,徑直走到大橡樹布蘭斯托克前,拔出一把利劍,深深砍入橡樹粗笨的樹幹上。然後,他慢慢地轉過身來,對驚異著睜大雙眼的眾人說,誰能拔出此劍,就將無敵於天下。說完,這位不速之客就不見了。於是大家就明白這是奧丁大神親自來顯示奇跡給他的後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