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教育學與心理學世界名著(4)(1 / 2)

2.核心思想

全書共分四章,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麵闡述愛的藝術。在理論部分,作者詳細闡述了愛的內涵是“給”而不是“得”。接著作者論述了父母和孩子之間愛的關係,指出母愛與父愛的重大區別。作者隨後又根據愛的對象的不同,重點論述了五種不同的愛:博愛,它是一切愛的形式的基礎;母愛,是一種崇高的自我超越;性愛,作者區分了性愛與性欲的差別,認為性愛既存在於性的結合之中,更主要地又存在於感情的和諧之中;自愛,自愛與自私不同,愛他人是自愛能力的反映;神愛,對神的愛其實就是對人的愛。最後作者根據馬克思主義觀點剖析了愛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在實踐部分,作者提出四個要求,希望人們能努力完善自己、奉獻自己,最終獲得甜美的愛情。

3.內容梗概

“愛”曆來是文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家等倡導的永恒的主題。然而“愛”的心理實質是什麼?古代和近代的西方學者,未能揭示其奧秘。現代心理學家麥獨孤把“愛”作為十幾種人類本能之一,華生把“懼、怒、愛”並列為人類三種原始的情緒,這些分析,基本上停留在生物學層次上。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1905)和《愛情心理學》(1910~1918)問世,愛——尤其是“性愛”成了心理學界關注的課題。弗洛伊德在“愛的心理學”上是一個勇敢的拓荒者,但他仍未打破生物學化的老框框。任重而道遠,弗洛姆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挑起了探討愛的心理學基本理論的重擔。

《愛的藝術》一書共分四章: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第二章“愛情的理論”;第三章“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第四章“愛的實踐”。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該書對弗洛姆關於“愛”的基本觀點闡述得係統而深刻。

1.“愛”的心理實質是什麼?

弗洛姆一針見血地指出:弗洛伊德的錯誤是他把愛僅僅視為性本能的表達或升華,拒絕承認性欲隻是人渴望愛及融合的表征。但他的錯誤遠不止於此。

與他的生理唯物主義相一致,他提出了這樣的看法:人體的化學變化導致了緊張狀態,而緊張造成的痛苦迫使人尋求緩解緊張的途徑,這樣便產生了性本能。性欲的目的即是消除令人痛苦的緊張狀態。而性滿足則標誌它已經被消除。說起來矛盾得很,弗洛伊德所忽略的恰好是性欲的心理——生物基礎,即兩性分化與通過結合而貫通兩極的要求。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疏忽或許產生於他極端的父權主義,促使他完全抹煞了女性生特有的性欲,得出了性欲具有陽性性質的結論。

弗洛姆認為,事實上,異性問的相互吸引遠遠超出性欲吸引的範圍。男女二性的分化不僅存在於性功能上,而且也體現在性格的差異中。他寫道:“可以這樣來刻畫男性性格:主動進入,統轄引導,能動活躍,嚴於律己,大膽冒險。而女性的性格特征則是:主動接受,防禦保護,現實主義,忍辱負重,溫柔慈愛”。

這樣一來,弗洛姆對“性愛”的實質的分析,就從弗洛伊德的“生理學的解釋”的層次上,提升到心理學的層次上。

2.愛的四個基本要素

弗洛姆從愛是人積極能動的力量這一基本觀點出發,指出:愛使人克服孤獨和分離感,然而又讓他仍為他自己,依然佇立於其整體性中。“除給予而外,愛所包含的其他本質要素也充分展示了它活潑能動的性格。這些為一切類型的愛所共同具有的要素是:關切、責任、尊重、知識。”

(1)關切(關懷)

母愛最典型地說明了愛蘊含關切。愛是我們對所愛者的生命與成長的主動關切,不言而喻,愛的本質當為“為其辛勞,促其生長”,愛與操勞不可分離。

(2)責任

在今天,責任經常用於指某種外加於人的職責,但本質意義上的責任乃是絕對自願的行為;是我對他人的要求所做出的積極“響應”。對成人之愛來說,它主要指關切他人的精神需要。

(3)尊重

關懷他人,使其能發展自己,敞亮自己,這即是尊重。尊重隻能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尊重非為恐懼或敬畏。

(4)知識(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