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動物都是通過智慧來戰勝敵人的,它們不僅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它們的後代,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賦予了它們無窮的智慧。
非洲鴕鳥看見一頭獅子正向它的巢走來。如果獅子來到跟前,可愛的小寶寶就成了獅子的早餐了。怎麼辦?
鴕鳥急中生智,趕緊從巢裏跳出來,一瘸一拐地“逃命”。你看它踉踉蹌蹌,耷拉著腦袋,好像受傷似的,一邊呻吟,一邊觀察,緩慢地移動著。獅子一見鴕鳥“受傷”了就去追,心想這可是一頓美餐,不知不覺越追越遠,忽視了巢中的幼仔。鴕鳥一看獅子上了鉤,走起路來健步如飛,獅子猛跑也追不上它。等到離巢遠了,鴕鳥便恢複了本來麵目,飛也似的逃跑了,這就保住了巢中的幼仔,也使自己免受傷害。駝鳥媽媽鳥類這種行為,在動物學上稱作“擬傷”。
在我國繁殖棲息的雲雀和黑水雞以及鹮頸行等鳥類也善於擬傷。它們在地麵上營巢、產卵。這樣,很容易受到敵害的侵襲。當敵害接近它們的巢穴時,親鳥就會離巢,假裝受傷的樣子,耷拉著腦袋,下垂著翅膀,在地上撲啦掙紮著,把來犯之敵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受到追擊時,它們就展翅飛幾米,再“掉”到地上撲棱著雙翅。等把敵人引遠之後,它們才飛回巢中,探望自己的孩子。擬傷使它們保護了巢中的卵和雛鳥,使之能夠順利長大。
鳥是捕食昆蟲的,可是今天,它看見一隻漂亮的蛾子卻不屑一顧地飛走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一種名叫擬鳳蝶的蛾子。它把自己打扮得像鳳蝶那樣漂亮,並模擬鳳蝶的生活習性。打扮得如此花枝招展,豈不是更容易招惹是非,引來殺身之禍?事實上,它們是把自己模擬偽裝成有毒蝶類,讓鳥類看見它,就會誤認為是有毒蝶而不敢捕食。
許多無毒蝶、蛾都這樣做,使天敵上當受騙,以逃避天敵的捕食,保持物種的繁衍昌盛。
還有一種無毒的鱧魚,長得和有毒斑紋魨魚一模一樣,並且,與魨魚結為好朋友,形影不離,一起遊來遊去,誰也分不清它們哪是魨哪是鱧。鱧魚裝扮得如此巧妙,使天敵不敢貿然進攻,否則可能被毒死。
澳大利亞有一種底棲魚類,平時多隱藏在沿海暗礁處,很像一塊石頭,難以被發現;所以,人們稱之為石魚。像石頭一樣的魚石魚貌不驚人,體長30厘米左右。它能分泌一種毒液,對人或其他動物產生傷害作用。
石魚喜歡在淺海岩礁、珊瑚間棲身。見到敵手時,它的身體會一動不動,讓人以為它真是一塊石頭呢!一旦碰到它身上,其脊背立刻豎起13根像針一樣的銳刺,一齊向外發射毒液,毒液從刺破的傷口進入敵人體內,引起難以忍受的痛苦,直至死亡。
在石魚捕獲獵物時,除了靜止不動外,它還會利用藻類、珊瑚做掩護,許多小魚小蝦遊到石魚嘴邊,也沒有發覺自己的危險處境,可憐的小家夥就這樣糊裏糊塗地被一躍而起的石魚吞吃了。遇上這樣偽裝技巧很妙的高手,你一不留神就要倒黴的。
龜鱉、豪豬、穿山甲利用龜甲、刺毛、鱗片作為護身符;寄居蟹借用軟體動物的貝殼作為盔甲抵禦敵害;弱小的動物則采取裝死的辦法逃避危險;美洲臭鼬分泌的臭液是一種很有效的化學武器;非洲眼鏡蛇射出的毒液能殺死4米以外的小動物;蜥蜴、螃蟹等則巧施“金蟬脫殼”計逃命。
有的動物則生有伶牙利齒,乃是防身、進攻的有力武器。猛獸、猛禽自不必說。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熱帶海域珊瑚叢中的犀魚,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尾刺,尾刺能給來犯之敵留下一道深深的傷口,還能左右開工,用尾側部的“利刀”刺激敵人。劍魚的長劍更是銳不可當,連小木船的弦板都能刺穿;其他動物要是讓它碰上,就像穿“羊肉串”一樣容易,從而成為它的一頓美味佳肴。因此,就是水下霸王——大鯊也怕碰上這位活的魚雷。劍魚某些帶電的魚類,其防禦武器則更加“現代化”。它們能像警察那樣用電警棍電擊敵人,輕者把敵人擊昏,重者把敵人電死。它們的電警棍能產生很高的電壓。
例如,電魚30伏,電紅70~80伏,電鯰、電鰻則高達650~860伏,如此高的電壓,就是大型哺乳動物也經受不住它們的電擊。
那麼,電鰻是怎樣放電的呢?原來,電鰻身體兩側的肌肉組織轉化成薄片狀,約6000多個薄片形成了它們的發電器官。當頭或尾部觸及敵人身體時,因為受到刺激,便在神經支配下,產生強有力的高壓擊中敵人。
總之,在動物界中,動物不僅需要捕食,而且也需要防止被其他動物捕殺。因此,在生存鬥爭的進化過程中,各自練就了一手禦敵絕招,以便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化險為夷,免遭滅頂之災。
你知道什麼叫做“擬傷”嗎?
答:“擬傷”是動物用來防身的一種方式,當敵人靠近的時候,它們就會表現出受傷的樣子,誘騙敵人,使自己得以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