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一般都有著很高的營養價值,既可作美味的食品上餐桌,又可作為良藥治療各種病症。猴頭菌就是其中的一種了。

猴頭菌是名貴的食藥兩用菌,它質嫩味鮮,是筵席上的佳肴,人們常將其與熊掌、海參、魚翅並列為四大名菜,並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說。猴頭菌又稱為猴頭菇、猴頭蘑、菜花菌、刺蝟菌、對臉蘑、山伏菌,日本稱為山伏茸。隸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非褶菌目、猴頭菌科、猴頭菌屬。

猴頭菌

猴頭的子實體新鮮時白色,幹後淡黃色或黃褐色,塊狀,直徑一般為5厘米~20厘米。猴頭菌子實體由許多粗短分枝組成,但分枝極度肥厚而短縮,互相融合,呈花椰菜狀,僅中間有一小空隙,全體成一大肉塊,基部狹窄,上部膨大,布滿針狀肉刺。肉刺上著生子實層。肉刺較發達,有的長達3厘米,下垂,初白色,後黃褐色,整個子實體像猴子的腦袋,色澤像猴子的毛,故稱為猴頭菌。

子實體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菌刺密集下垂,覆蓋整個子實體,肉刺圓筒形,刺長1厘米~5厘米,粗1微米~2微米,每一根細刺的表麵都布滿子實層,子實層上密集生長著擔子及囊狀體,擔子上著生4個擔孢子。

猴頭菌的生活史從擔孢子萌發開始,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體,但不能形成子實體。隻有兩種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通過異宗結合後才能形成有生育力的雙核菌絲。此時菌絲組織化,最後形成子實體。

猴頭菌的生長發育條件野生猴頭菌

野生猴頭菌多發生於森林不太稠密,空氣較流通,濕度較高及20℃左右的環境條件。

(1)營養

猴頭菇屬木材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強。能廣泛利用碳源、氮源、礦質元素及維生素等。人工栽培時,適宜樹種的木屑是最經濟而優良的碳源,而甘蔗渣、棉籽殼等也是理想的碳源。麩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他能利用的氮源還有尿素、蛋白腖、銨鹽、硝酸鹽等。猴頭菇屬木材腐生菌生長發育過程還要有適宜的碳氮比,菌絲生長階段以25比1為宜;子實體生育階段以35~45比1最適宜。此外,猴頭菌在生長中還要吸收一定數量的磷、鉀、鎂及鈣等礦質離子。

(2)溫度

猴頭菌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6℃~34℃,最適宜溫度為25℃左右,低於6℃,菌絲代謝作用停止;高於30℃時菌絲生長緩慢易老化,35℃時停止生長。子實體生長的溫度範圍為12℃~24℃,以18℃~20℃最適宜。當溫度高於25℃時,子實體生長緩慢或不形成子實體;溫度低於10℃時,子實體開始發紅,隨著溫度的下降,色澤加深,無食用價值。

(3)水分和濕度

培養基質的適宜含水量為60%~70%,當含水量低於50%或高於80%,猴頭菌原基分化數量顯著減少,子實體晚熟,產量降低。對相對濕度的要求,菌絲培養發育階段以70%為宜;子實體形成階段則需要達到85%~90%,此時子實體生長迅速而潔白。若低於70%,則子實體表麵失水嚴重,菇體幹縮,變黃色,菌刺短,伸長不開,導致減產;反之空氣相對濕度高於95%,則菌刺長而粗,菇體球心小,分枝狀,形成“花菇”。一個直徑5厘米~10厘米的猴頭子實體,每日水分蒸發量達2~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