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科學家的故事(1)(1 / 3)

李淳風觀風

在氣象台發布的天氣預報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風向北轉南,風力2到3級。”這裏的“級”是表示風速大小的。風速就是風的前進速度。相鄰兩地間的氣壓差越大,空氣流動越快,風速越大,風的力量自然也就大,所以通常都是以風力來表示風的大小。風速的單位用米每秒或千米每小時來表示。而發布天氣預報時,大都用的是風力等級。世界上最早給風力定級的人,是我國唐朝初年的科學家李淳風。

李淳風是岐州雍縣(今陝西鳳翔)人,生於公元602年。李淳風自幼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特別愛好天文學和曆法。唐初行用的曆法是《戊寅元曆》,這部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風對之做了詳細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見,唐太宗派人考察,采納了他的部分建議。在古代,曆法編撰是專門之學,一般學者很難問津,而李淳風對《戊寅元曆》提出修訂意見時才20多歲,這自然會引起人們注意。他也因此得到褒獎,被授予將仕郎,進入太史局任職,從此開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學家的生涯。

進入太史局之後,李淳風首先提議對傳統渾儀加以改進。在古代中國,渾儀是人們進行天文觀測必不可少的儀器,它的精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曆法的製定。當時皇家天文機構使用的是北魏鑄造的鐵製渾儀,該渾儀使用時間已久,而且沒有黃道環,結構相對簡單,刻度也比較粗糙,不能適應天文觀測的需要,必須對之加以改造。就在這種背景下,李淳風提出了改進的建議。李淳風的建議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在唐太宗的首肯之下,他經過精心設計,於公元633年製成了一台新的渾儀,名為“渾天黃道儀”。在這台渾儀上,他創造性地將赤道環和黃道環結合在一起,解決了如何使黃道環與天空黃道相對應的難題。在渾儀上安裝黃道環的做法由來已久,東漢時即已發明了太史黃道銅儀,但由於黃道隻是太陽周年時運動的平均軌道,在天空並無明顯可見的軌跡,人們一直沒有找到使儀器上的黃道環與天空中的黃道相對應的方法。而在李淳風的渾天黃道儀上,黃、赤道環是按其相應方位固定在一起的,赤道環上刻有二十八宿距度,這樣,隻要赤道環與天空二十八宿位置對準,黃道環與天空黃道也就自然對準了。此後一直到明清時期,渾天儀雖然幾經改進,但基本結構一直遵循著李淳風的設計原理。

有一年,李淳風按自己的曆法計算出某月初一將出現日食,於是把自己算出的日食發生、結束的精確時刻上報到朝廷。到了當天,太宗李世民率領眾官趕到殿前,讓文武百官準備好救護儀式。可是快到李淳風說的時間了,天上圓圓的太陽還是毫無動靜,李世民不高興地說:“李淳風,如果日食不出現,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殺頭的,李淳風卻毫不懼怕地說:“聖上,如果沒有日食,我甘願受死。”李世民又等了一會兒,等不及了,對李淳風說:“我看你趕緊回家一趟,與老婆孩子告別吧!別讓我們白等了!”李淳風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牆上,他在牆上的影子邊劃了一條標記,說:“聖上請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這裏時,日食就出現了。”果然,過一小會兒,天上的太陽開始被一個黑影侵入,跟他說的時間絲毫不差,於是百官下拜祈禱,鑼聲、鼓聲響成一片。這時,李淳風擦擦頭上的冷汗,對李世民說:“臣的新曆法,對以前的日食,百試百靈,今天又驗證了剛剛發生的日食,可見是精密無比的,願聖上盡快下詔頒用新曆,方能順天知命、利國安邦。”李世民從此對李淳風的曆法大為讚賞。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決定改用李淳風的曆法,並將其命名為《麟德曆》。

在李淳風生活的時代,農業生產受到天氣狀況的很大製約。為了掌握主動權,人們就必須了解天氣的變化。當時對風的觀測已比以前更為詳細了,由風的4個方位發展到了8個方位,因之有八風之名,即:不同風(西北)、廣莫風(北)、條風(東北)、明庶風(東)、清明風(東南)、暴風(南)、涼風(西南)、閶闔風(西)。由於李淳風有著深厚的天文學基礎和在工作上的便利條件,他有很多觀察和研究氣象的機會。他用自己設計的“三腳雞風動標”觀風、測風,在觀測研究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寫成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氣象學專著《乙已占》。在這本書中,李淳風進一步把風向確定為24個。他還根據樹木受風影響而帶來的變化和損壞程度,創製了八級風力標準,即:一級:動葉(搖動樹葉);二級:鳴條(風吹樹枝條發出聲音);三級:搖樹(樹身搖動);四級:墜葉(樹葉紛紛下);五級:折小枝(小樹枝被風折斷);六級:折大枝(大樹枝被風吹斷);七級:折木,飛沙石(小樹紛紛被風吹斷,遍地飛沙走石);八級:拔大樹及根(大樹被連根拔起)。這種對風級的劃分法400年後才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各國對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