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詩人與少年(1 / 1)

東晉時候,有一位著名的大詩人叫陶淵明,他晚年辭去官職,回到鄉下。人們都知道他很有學問,紛紛慕名前去求教,他都熱情接待。

在初夏的一天,一位少年來到陶淵明鄉間的住所。當他見到仰慕已久的著名詩人陶淵明時,非常激動,畢恭畢敬地說:

“陶老先生,我一直非常敬佩您的學識。今日小輩前來,隻為討取學習的‘秘訣’,以開茅塞。”

陶淵明聽罷,哈哈一笑,感到這個少年幼稚無知:學習哪有什麼“秘訣”呀!可轉念一想,自己作為一個長者,應當耐心引導少年求學才是,可不能輕易傷害他那可貴的求學積極性。

於是,他便親熱地拉著那位少年的手,說:

“來,來,小朋友,跟我來。”

他們一老一少,手拉著手,一起來到陶淵明親自耕種的稻田旁邊。陶淵明用手指著一棵禾苗,對那位少年說:

“小朋友,你去觀察一下,看它是否在長高呢?”

少年走上前去,蹲在禾苗跟前,睜大眼睛,仔仔細細地觀察了許久,直到腰酸腿疼,才站了起來。那少年回轉身來,失望地看著陶淵明,搖了搖頭,說沒有看到禾苗在長高。

陶淵明問道:

“你說沒看見長高。那麼請問,這禾苗是春天剛剛栽下的,為何現在變成了一尺多高?”

少年又迷茫地搖了搖頭,也覺得莫名其妙,不解其因。

陶淵明耐心地引導他說:

“小朋友,你聽我說,這些禾苗實際上每日每時都在不停地增長,隻是我們人覺察不出來罷了。讀書也同此理。知識的增長,也是一點一滴的,有時連自己也覺察不出。但是,隻要勤奮學習,持之以恒,就會由不知到知,由知之少到知之多。這就像春天種的禾苗那樣,‘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啊。”

少年聽後,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

然後,陶淵明又帶著少年走到一塊磨刀石前,用手指著問道:

“小朋友,你看到磨刀石上那凹進去的石麵了嗎?你可曾看到它是哪一天磨出來的?”

“沒有看到。”少年搖搖頭,答道。

陶淵明說:

“這個磨刀石上的凹麵,是農夫們長年累月地在上麵磨刀、擦鐮,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磨出來的。”

少年又不明白了:陶先生講這磨刀石的事,又與學習有什麼關係呢?

陶淵明看出了少年若有所思,又迷惑不解的神情,便趁機說:

“從這磨刀石上,我們又可以悟出另一個學習的道理:這就是學習不能間斷。否則,就如這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間斷了學習,知識就會不知不覺地逐步地忘掉了。”

少年聽罷這深入淺出的道理,恍然大悟,再也不去尋求什麼學習的“秘訣”了;表示回去以後,要勤學苦練,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少年拜謝後,請求陶先生給他題詞留念。陶淵明欣然同意,提筆一揮而就,寫下了下麵幾句話: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讀書學習並沒有什麼不可以外傳的“秘密武器”。如果非要說有的話,那就是“不間斷地勤學苦讀”。如此而已,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