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破缸救夥伴(1 / 1)

宋朝時候,河南光山縣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遠近聞名的事。

有一天,幾個六七歲的小夥伴在場院裏高高興興地玩耍。場院邊放著一口大水缸,裏麵裝滿了水,也沒有加蓋。這是為救火用而準備的,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消防裝置”。

小夥伴們你追我趕,打打鬧鬧,玩得非常高興。玩著,玩著,就有人玩得“出圈”了。隻見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大水缸沿上去玩,正當他玩得忘乎所以的時候,由於腳低下沒有站穩,一隻腳踩空了,他身子一趔趄,隻聽“撲通”一聲,就掉進了大水缸裏。

那水缸很高,水也很深。那小孩子是頭朝下掉下去的,他個子很小,盡管他一個勁兒地拚命掙紮,可怎麼也翻不過身子來。小夥伴們趕緊跑上前,伸出手,用足了力拉他,可怎麼也拉不上來。情況萬分緊急!

其他的小朋友紛紛飛快地跑去招呼他人來救。那小孩子不停地掙紮,但無濟於事;可大人們還沒有趕到。眼看那小孩子快不行了。這可怎麼辦?

在這十分危急的關頭,隻見有一個小孩子眉頭一皺,他立即揀起一塊大石頭,使足了勁頭,猛地朝大水缸砸去。隨著“咣當”一聲巨響,水缸被砸破了,裏邊的水立刻嘩嘩地流了出來。那掉進水缸裏的孩子終於得救了。

大人們趕來了,一看,掉進水缸裏的孩子是這樣被救出來的,都不約而同地連連稱讚站在水缸旁邊的那個小孩子,說他真機靈,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

這件事,在當時轟動一時,傳頌得很遠。後來,有人還把這件事畫成一幅圖畫,名稱為《小兒擊甕圖》,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一直流傳至今。

那位機智聰慧的小孩子就是後來主持編寫曆史巨著《資治通鑒》的著名曆史學家司馬光。

“發散性思維”是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麵尋求多樣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方式。掌握了發散性思維方式,能使思路開闊,思維靈活,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