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遁去的一(1 / 3)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那遁去的一就是無數平行世界的變數,正是他們令世界變得多元化。在某個我們熟悉的世界它是造化玉碟,而有一個世界中的它,是一頁調皮的劍典。

新太祖時的國師張慧,曾得“一頁劍典”,並憑它所授的以氣馭劍諸法,於王軍落敗時,率三百六十位真人從軍。張慧好白袍,相貌儼然一白發老翁,揮臂所指萬劍齊飛。其徒強者可禦二三劍,弱者亦可仗草木竹蘆開金斷人。太祖因義軍統帥有異才,能招流星火雨,而折損百萬精銳。幸時有孔雀番僧隨軍傳教,十八位活羅漢舍身化十八尊丈六金身,為帝擋下此災,新朝才免於滅亡。佛門有此不世之功,方能紮根中土。張慧此戰之後方從軍,本不得重,聞知有此異人,孤身走入義軍,以無形之劍定住周身百丈之人,操義軍自佩之劍誅殺千名義軍骨幹,半日之間瓦解綠林軍,方憑此威獲封國師。及其仙遊,蔭後世子孫,曆經九十餘帝而不倒。“一頁劍典”下落不明。

此後二百載,留侯張氏逐漸壯大,創太清教,世襲天師,與佛門高僧交替任國師。

流星火雨再現天下,塞北諸胡三寇近畿。

因佛門已連任四屆國師,張氏子弟中有人提出建立蒸餃合一的國家,當世天師宣布閉生死關悟道。有張氏三兄弟於故鄉起義,放棄五德承運說,以“黃天當立”聚數百萬頭戴黃巾之信徒起義。

當是時也,帝允年老心不老,剛愎自用又識人不明,新朝幾有崩散之相。幸有宗室子王越巧得“一頁劍典“,帝王家始知此寶之皮毛,信非有緣者不可得。帝允為籠王越之心,大開宮廷,任其選寶。奈何王越好遊俠、不喜權錢,竟獨慕帝允之若紫。因前線大捷,天師出關,此亂有驚無險,帝允乃將王越所愛之女賜軍中第一高手。王越所學駁雜,不敵軍中悍將,含恨遊曆名山大川,將諸多劍法藏於名勝,為此後數百年武林亂局埋下種子。猛將得美人,終生忠於新朝,為帝允及後兩代帝王奉獻了一生。其建將門,每逢大廈將傾,必有門徒、傳人,力挽狂瀾。

又二百年,佛門有尼得“一頁劍典”,佛門昌盛數百年。天師張氏隻得成立正義盟,與一盤散沙的教友及武林中安分守己的人士抱團取暖。

貞觀十二年,大光明名教(襖教)隨波斯使節團及後續流亡政府傳入中土。

永徽二年,五聖教(綠教)隨大食使團傳入中土,正義盟得兩強援有抬頭之勢。

數十年後,佛教不甘失敗,驅吐蕃寇三輔之地,番兵肆虐十數載,中原大亂,百姓隻求來生、不盼明日,佛教複興。

將門俊傑郭汾陽,聯合五聖教徒終將吐蕃佛兵趕回雪原。及至其死,一生戎馬不遜祖師。自此三輔以西隻有五聖教。

此間數百年,非無人再得“一頁劍典”,而是分別被太清人傑陳白袍、佛門神僧菩提達摩挫敗,兼非生於顯貴之家,未能留名青史。

傳至帝榮,有落榜儒生自《易》中悟出新道,以《麻衣道者正易心法》闡麻衣道。此人參合造化,四海無敵,代張天師出任國師,正義盟名存實亡。帝榮滅佛,有全了和尚遠赴雁蕩山開辟佛門新樂土。陳國師傳下道統後,為追尋“一頁劍典”的蹤跡,長眠不醒。東北胡族契丹趁機南侵,帝榮欲親征卻於開拔前暴斃,大光明教始露獠牙。國師高徒、將門傳人趙九重挽狂瀾於既倒。隻可惜窮其餘生,亦未能盡複國土,年剛知天命便含恨暴斃。

而在麒麟閣中翻看資料的,正是剛經大光明教聖母妙手換眼,剛複明沒多久的先帝第九子、申王——佖。

之所以會在皇兄病危時,冒著眼疾已愈大白天下的風險入麒麟閣,隻因“一頁劍典”正在他手上。為了驗證話嘮所言是否屬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患有眼疾,王佖甚喜聽書說曲。因而知道當初王越埋藏的劍法經過時間的考驗,促生了當今的九大劍派:嵩山派、武當派、華山派、昆侖派、點蒼派、崆峒派、雪山派、青城派、峨眉派。然則宗教信仰無孔不入,九派中的嵩山派已是佛門附庸,由大相國寺少室山分院監管;昆侖派早已歸信太清道統;武當派原屬太清,近來更加傾向於麻衣道;華山派與麻衣道比鄰百年,已成為其守衛祖庭之盟友;點蒼派地處南中,少與京畿交流,不過自顧道人於巴山創派(上清),點蒼派聲勢愈衰;崆峒派位於西域,弟子成分複雜,儒、釋、道及西域諸族皆有;雪山派於川邊大雪山十二連環峰建淩霄城,雄霸一方;青城派本就為龍虎山分支,既得劍訣亦未有背棄天師;峨眉四山佛道雜居,佛以尼多,道專太清。

“一頁劍典”無形無相,自有其靈,會在宿主十一歲時,傳授最適合的劍法。宿主有權自主選擇,但不可再做更改。當年王越便是強求博學百家,終其一生不過庸人之才。

自睿武孝文皇帝滅佛,百餘年來道長佛削。龍虎山封山,麻衣道不謀私利,王佖生於皇宮,自是在當時選擇了黃老大類。未免暴露自己的奇異,王佖還特意請求剔除以太清、上清兩派道藏為根基的劍法。

習劍數載,以羅浮山一脈為根基的武功小有所成,身體也借外丹法大體康健。因生母武婕妤出身大光明教,且皇兄無子,才得聖母屈尊以女醫身份入宮,以《光明經》上所載之法為王佖換眼。申王不知有多少人因自己失去了雙眼,他的心在睜開眼的那一刻,就隨著聖母走了。

證實“一頁劍典”所言非虛後,申王對大寶之位的野心,又重新躁動起來。

眼疾既除,花花世界大不相同。自選定根基起,王佖便向生母央求符合條件的女童。好在先帝少有子活,大光明教為保住唯一發芽的種子,不惜代價,尋得一合適女童,送入宮中,長侍王佖左右。此女名蘇鸞比王佖年幼,當此大變將至之時,不過碧玉年華。王佖根基即將圓滿,見皇兄隨時有可能駕崩,為加強自身籌碼,在蘇鸞如常日般鋪好床鋪後,攬其入帷,陰陽交合,神遊太虛境,龍虎丹成。雖因爐鼎過失未能直達九轉,但三轉之威已可自雙目納天地間正真之氣為己用。

子時一過,功行圓滿。在內視己身後,王佖將躡足抱衣離去的蘇鸞拉回床榻,再赴巫山,初嚐雲雨情。

此後數日,王佖每日必去看望皇兄,回府則窮盡時間與蘇鸞共同習文練功。與兄長及學士們的閑談,使申王資辯捷疾,博聞強識之事,遍傳京師。正月十二日清晨,王佖終於習全身、步、掌、劍,初步練成天佛降魔劍。

正月十二日帝煦崩,王佖時正在殿外恭候傳召,聞訊癱跪門外,嚎哭之聲發自肺腑,淚如泉湧,哭至子時方力竭昏迷,卻因暗合“天地盈虛,與時消息。”之理,於非生非死、無思無欲的狀態下丹成四轉,自此丹道周天通暢,煉精化氣隨心所欲。

正月十三日,向太後得尚書左丞與樞密使支持,力壓同平章事章惇,草擬令端王以諸兄弟長之由繼位。懿旨未待發出,申王蘇醒後眼疾已去之事,經武婕妤全力宣傳,傳遍皇宮,遠至章惇耳中。章惇複進宮。向太後早在第一時間,便召申王進宮。章惇進宮,於太後及諸多重臣麵前考教申王,經史典籍竟皆能誦讀。端王輕佻,為能縱情書畫、奇玩,自請立兄長為帝。

申王在章相的鼎立支持下,因自身在向太後眼中就是個活奇跡,得以正帝位。申王隻長端王數月,因有眼疾尚未有夫人。初登大寶,便由向太後、朱太妃和新晉的武太妃,從九品以上官員家征辟的良女中選後。禮部員外郎李格非之女,才情冠絕良女,相貌亦算中人之上,又經王佖認可,封為皇後。

李格非因女榮,右遷中書舍人,加龍圖閣直學士。李格非因曾抗章惇征召,被視作心向元佑黨,但其身為“蘇門學士”、韓琦故屬,恰是朝中少數不涉黨爭的有識之士。

王佖初登基時文字不佳,多賴皇後潤色方能全臉麵。李格非負責取旨出令,雖知聖旨非出自新帝手筆,但也隻能私下提醒女兒斟酌分寸,而後竭力遮掩此中種種。同年,王佖發覺聖母亦在習練自己秘傳蘇鸞之武學,始懷疑蘇鸞對自己的忠心,撤其尚宮職,令其常駐福寧宮。蘇軾受召回京敘職,不堪舟馬勞頓,卒於途中。

次年正月,向太後崩。同年,蘇轍應召回京後,王佖以家宴請小蘇學士,次日遷其為中書侍郎;章惇自請外放,王佖竟允之,設江河處置使,命章惇周巡天下,視察各地洪堤,酌情疏導河道,曾布遷門下侍郎;王佖始閱《洛陽名園記》,著工部刊印,於朝會上遍發群臣;蔡京複啟知大名府;由曾布、蘇轍主導,以《答手詔書陳十事》為基礎,重啟變法。

為標示革新,次年改元崇寧。同年,章楶在履行維穩西軍的特命時病故,種師道繼其職責,力求變法之時西軍不亂;章惇複啟為五路按察使兼知太原府,負責保證新法落實、防禦契丹和西夏有可能的進攻,宗澤右遷知真定府,輔佐章惇;朱太妃於同年薨,王佖疑為大光明教聖母,以女醫身份之便所為,與其攤牌,不僅得償夙願與之共赴巫山,還借聖母這個功參化境的爐鼎劍法大成。皇後順利誕下皇長子後,王佖冊封女醫柳琦為婉儀、女官蘇鸞為充容,又拔諸受幸良人為才人。為防聖母謀害皇後,王佖強聘龍虎山“虛靖先生”胞姐為貴妃。

至崇寧五年,新法已初步落實,天降流星,滯留天空數十天,麻衣道真人彙聚京師,朝中乃知其祖師已然仙遊。因研習《大光明經》,王佖誤打誤撞,得以提前勉強練習仙門劍訣,龍虎金丹也水到渠成的突破煉氣化神,轉入煉神還虛的悟道階段。王佖於是冊封閣皂山陳真君為國師,自此上清勢衰,靈寶崛起。王佖用凡人無法使用的仙門劍訣,換來了《靈寶經》和《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的全本,還將閣皂宗這個最為百姓所喜的道家流派綁在了革新的戰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