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環境可以促進淵博學問的產生,現代社會,沒有單打獨鬥走江湖的成功者。紅花雖好,還要靠綠葉陪襯。假如一個人不注意從周圍的人和事中汲取營養,那麼他的才能也就很難施展。
驢子和騾子
——要懂得互助
有一個趕車人,趕著一頭驢子和一頭騾子動身出遠門,驢子和騾子都馱著重物。
驢子起初在平坦大路還能穩穩當當地走,可是到了一座大山腳下,要走上坡時就覺得難以承受了。他請求騾子幫他分擔一小部分,以便他把大部分東西馱到家裏。
可是騾子沒有答應。
不久,他們走到一個荒僻的地方,驢子馱得筋疲力盡,一跤摔倒就一命嗚呼了。
趕大車的無計可施,隻好把原來由驢子馱的東西都加在騾子身上,連剝下來的一張驢皮也放了上去。
騾子馱著如此多的東西,歎著氣對自己說:“唉,真是活該!當初驢子要我幫他一點兒忙,要是我答應了,現在也不至於除了馱上他馱過的東西外,還得馱他的臭皮囊了。”
寓言者說
幫助常常是相互的,幫助了對方,實際上就等於幫助了自己。如果對朋友的困難采取“事不關己”的態度,自己往往會受到無情的懲罰。
管寧和華歆
——真正的朋友應有精神上的默契
管寧和華歆在年少之時,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每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關係很密切。
有一回,他們兩個同去勞作,在菜地裏鋤草。兩個人努力幹著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片刻之後,就鋤好大片土地。
管寧舉起鋤頭,一鋤下去,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感到很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仔細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我當是什麼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然後,他便不再理會了,接著鋤草。
“什麼?金子!”離得很遠的華歆一聽到,不由得心裏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撿起金子放在手中仔細看。
管寧看到這個情況,一邊揮舞著手裏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是應該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的,有德行的人是不會索要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財物的。”
華歆聽到管寧的話後,口裏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裏卻還捧著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舍不得放下。後來,因為管寧憤怒的目光,才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他心裏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歎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隻是搖了搖頭。
又有一回,他們倆同在一張席子上看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麵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嚷的聲音。管寧和華歆就到窗前一看究竟。
原來一位顯貴從此地經過,一大隊隨從佩戴著武器,穿著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圍繞著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美的圖案,車上蓋著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看起來華美誘人。
管寧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誌地讀起來,對外麵的喧鬧充耳不聞,就當沒有這回事。
華歆卻不同,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楚,幹脆連書也不讀了,趕緊到街上跟著人群去看車隊。
管寧看到華歆的行為,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歎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抽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麵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傷心但堅決地宣布:“我們兩人的誌向和情趣不同,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不會再是朋友了。”
寓言者說
所謂知心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隻有表麵上的親熱,朋友也就不是朋友了。
子張與子夏
——處理好人際關係應從自身做起
一天,子張同子夏告別。
他說:“我不像你十分善於與人交往,不知不覺就得罪了許多人。我想找個深山老林,過隱士生活。”
子夏說:“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難呀。我平時要求自己做到三條:對待父母,要做到孝敬,並且盡心盡力;對待君主,要做到恭敬,並且要盡職盡忠;對待朋友,要做到親敬,並且要堅守信義,始終不渝。你不必離開,隻要你對大家以禮相待,就會化仇為友。”
寓言者說
處理人際關係,關鍵是從自身做起。
畫家兒子的報複
——仇恨會毀滅自己
很多年以前一位畫家不經意得罪了一個大臣,使得那大臣懷恨在心,找機會把他殺了。多年後,這位畫家的兒子繼承父業,也成了十分出色的畫家。但是那位大臣依然對他父親懷恨在心,所以他擔心對自己不利,便相當低調地在畫市上賣畫。
正巧的是有一天,這位大臣年輕的兒子逛畫市時迷上了他的一幅畫,但他卻很傲慢地拿布蓋上了畫,聲稱這幅畫不賣。看著大臣兒子很失望地離去,報複的快感充斥了他的心。
沒過多久,那位大臣來到了他家,求他把那幅畫賣給他,並願意付很多錢,因為他的兒子已經因為這幅畫鬧了好幾天了。可是畫家兒子依然拒絕了,他貪婪地享受著那種報複後的快樂,積在心中多年的仇恨多少減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