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做人寓言(1)(1 / 3)

做人,這是個綿延數千年的話題。孔子的《論語》就是一部教人做人的典籍,到如今依然影響著千千萬萬的百姓,始終無法琢磨透徹。

做人,關乎人的本質,不是簡簡單單地教人如何去做事,而是教會人先認識自己,了解世界,然後由此形成一定的人生觀。如果這人生觀是正確的、強大的,那麼做人就不再是一件難事;反之,做人就會成為人們活著的負擔。

做人是做給別人看的,但是做事是做給自己看的,因為別人隻看這個人的為人如何,卻很少看這個人做事如何。尤其是在職場官場打拚的人們,更多的時候不是看一個人的能力,而是看一個人做人的方式是否符合所處環境的需求。做人永遠勝過做事,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拚命做事,結果依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有些人精通做人,可能極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就能使之平步青雲。

人是動物之中最高級的,除了吃喝玩樂外,更重要的是懂得思考。做人,即是一種對人自身生活方式的思考。

有些人做人,講求心機。做人沒心機恐怕同木偶擺設沒什麼區別,這樣的人缺乏主見,人雲亦雲,對待事物沒有想法,凡事隻能承受,不能應變,久而久之,隻會落得任人擺布的下場。但是,心機不是玩手段、耍計謀,真正的心機也要有光明磊落的成分,不矯揉造作,不欺詐狡辯,而是端正了心態去對待人和事。為人處世留一點心機,也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需要。

做人要有原則。正所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為了得到某些利益而采取不道德的做人方式,畢竟,這個世界是容不下小人、奸人的,隻有做個好人才能得到旁人長久的支持與欣賞。做好人就要有原則,有道德水準的約束,如此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得到人們的敬重。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裏,做人越來越重要。但是無論怎樣,做人都不該拿到台麵上來炫耀。真正會做人的人一定是低調的,好像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如此,不是可以安排、虛偽作假的。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須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悅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

正直的家臣

——公事應公辦

範吉射的家臣王生很討厭張柳朔,對此他一點都不隱瞞,還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範吉射。

但王生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他並沒有因為與張柳朔有矛盾,就沒有原則地貶斥他,相反在範吉射麵前說了張柳朔很多優點,推舉他做柏人這個地方的長官。

範吉射對於此事感到不解,於是問王生:“大家都知道你與張柳朔之間有私仇,為什麼你還要推薦他做官呢?”

王生正氣凜然地說:“私人之間的恩怨不能影響公家的事情,對你所喜歡的人,不能掩飾他的過錯,對你所厭惡的人,也不能否定他的長處,這是我做人的根本原則呀。”

寓言者說

因個性愛好的差異,一個人也許會喜歡某些人而厭惡另外一些人。這種喜惡可以作為私下交往的依據,但不能作為辦理公事的依據,更不能作為否定他人優秀一麵的依據。

沙灘上的兩個人

——該遺忘的就遺忘

馬蒂與沙旺兩個人一起到沙灘上散步,不經意間,海浪迎麵而來,兩個人一下子都被卷到海中。馬蒂遊泳技術稍好一些,於是竭盡全力使朋友沙旺獲救。

回頭看看這差點讓人喪命的大海,再扭頭看看為了救自己已經疲憊不堪的馬蒂,沙旺滿心感激,他緊緊地握住朋友的手,然後掏出水果刀在大石頭上刻下這麼一句話:“某年某月某日,沙旺落海,馬蒂全然不顧自己的性命救了他。”

故事的主角依舊是這兩人,在沙漠裏旅遊的時候,由於一點小事吵了起來,馬蒂惱羞成怒之時打了沙旺一個響亮的耳光。沙旺並沒作聲,蹲下身去在沙子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因為爭吵,馬蒂打了沙旺一個耳光。”

沙旺是個十分寬容的人,兩人很快和好如初,馬蒂問沙旺道:“你為什麼把兩件事一件刻在石頭上,一件寫在沙子上呢?”

沙旺笑笑,便帶他來到了海邊,指著曾經的大石頭說:“你看,半年多了,它們還在,就像我永遠不會忘記你的救命之恩。而沙漠裏的那些字,轉眼,就會再也沒有蹤影,就像我不會記住你打我一樣。”

寓言者說

永遠記住別人對我們的好,同時努力忘記別人給我們帶來的無心傷害。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過得輕鬆快樂,同時,也讓友誼之樹四季常青。

禪師與弟子

——主宰自己的命運

從前有個老和尚,一天帶著弟子在河邊放生。

他們在上遊放生,可在下遊的村裏人卻在打漁。

這時,一個弟子看見了,向老和尚告知了這一情況。老和尚安然地說:“放。”

小和尚不理解,問:“我們這樣放生,等於把魚送給那些人吃,同樣不符合佛家的道理嘛!”

老和尚回答道:“我們放生是在修我們的福,他打漁是他造業,我們並不是為了故意給他打而放生。不可以因為看到有人打漁,就不放生,這樣就把我們的一點善念、善行全都扔掉了。所以,我們做事就是要按照我們想好的、該做的去做。有定力,就不會受外界環境影響,自身的事情也會做得很好。”

寓言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