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他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能最先看到亮光。他便迎著那縷微光摸索爬行,最終逃離了山洞。
寓言者說
依賴自身的優勢,達到盲目的地步,是人性中的陷阱之一。許多時候,優勢與劣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人有時候過分地依賴自身的優勢,那才會掉入陷阱之中。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終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卻永遠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世間有很多事情都遵循這樣的道理。我們總想得到什麼,而不願失去,卻總是忘記,有時失去會讓我們得到更多想得到的東西,甚至是寶貴的生命。
新任牧師與孩子
——做人要懂得分享
有個教區來了一位新牧師,他發現前任牧師種了數百株鬱金香,然而附近學校上學的學童路過花園,見花便采摘下來。有天早上學童走過時,他站在花園中,有個學童問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嗎?”
牧師問:“你想摘下哪一朵?”那孩子挑選了開得最美的一朵鬱金香。牧師繼續說:“這朵花是你的。如果你把它留在花園裏,它過幾天也不會謝。現在采摘,隻能活幾小時,你想把它怎麼樣?”
孩子思考了一下後說:“我要把花留在這裏,一會再來看它。”
那天下午,有十多個都在這裏挑選他們的花,每個都願意把他的花留在園裏,免得過早凋謝。那年春天,牧師將整個花園都送給了孩子們,但一朵花都沒有糟蹋,還結交了大批朋友。
寓言者說
共同擁有則每個人都有,自私擁有反而最後什麼都不剩。與人共有,是這個群體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懂得的寶貴品德。
禪師與蘭花
——學會適當放下牽掛
人們為了欣賞蘭花的美麗而種植它,又怎能因為蘭花的失去而影響自己的喜怒呢?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他總是細心地栽種蘭花。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在此期間,弟子們也按照師傅的要求去做,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打碎了,蘭花撒了滿地。弟子們恐慌不已,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金代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他沒有責罰他們,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是讓寺廟環境更好一些,不是為了懊惱而種蘭花的。”
寓言者說
在日常生活中,總是牽掛得太多,我們總是太在意得失,因此情緒跌宕起伏,經常被人性中負麵情緒的力量所牽製。被負麵人性牽著鼻子走的人,不會了解豁達與灑脫的境界。懊惱常常是人們在失去之後的最大反應,殊不知,懊惱已於事無補,事情也不會發生變化。所謂煩惱處處有,看開便全無,不為蘭花的失去懊惱,才是聰明之人的做法。
黑人婦女的答謝
——生活鍾情於真誠
午夜十二點鍾,一位黑人婦女在高速公路上被瓢潑大雨洗刷。她的汽車壞了,特別需要有人幫忙,抱著嚐試的念頭,她敲響了路旁一戶人家的門。
一位白人婦女為他開了門,問明情況後,她讓黑人婦女進到屋裏,幫她烤幹衣服,並留宿她。次日,白人婦女又找人修理好了汽車,送她離去。這一切,都讓黑人婦女非常的感激。
一晃幾年過去了,白人婦女早已淡忘了此事,但她的家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中,已不能揭鍋了。正當她焦頭爛額之時,竟意外地收到了一筆巨額彙款,附言上寫著:“親愛的羅茜太太,十分感謝你那晚在高速公路旁幫助我渡過難關。像你這樣善良的人,一定會有好報的,上帝保佑你!”
寓言者說
很多時候,幫助一次別人,也就等於給自己一次機會,生活鍾情於真誠——生命中真誠會給我們帶來福氣,因為誰都不會希望自己被別人欺騙。
沉默不言的賈翊
——說話是門藝術
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對兒子曹植非常寵愛,常想廢了曹丕改立曹植為太子。當他就這件事征求大臣賈翊的想法時,賈翊自知難以直言,於是就假裝深思且不言一語。
一會之後,曹操見賈翊不作回答,便很詫異地問他:“愛卿為何沉默不語?”
賈翊擺擺手道:“請皇上稍等片刻,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問:“愛卿此時在想什麼事情呢?”
賈詡回答:“我正在想當年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的事。”
曹操聽後,恍然大悟,了解了賈翊的弦外之意,哈哈大笑起來,暗稱自己糊塗,以後對廢除曹丕改立太子之事絕口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