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是現代城市的標誌。嚴重的噪聲汙染,已構成了對各國城市居民的威脅。難怪1977年聯合國世界環保組織把噪聲列為“當代人類最不可容忍的災難之一”。然而,從那以後噪聲的危害並沒有停止,相反,它仍以每年1分貝的速度增長著。如果按照這個增長速度,再過幾十年,世界大城市的噪聲強度有可能接近100分貝,和現在織布車間的噪聲差不多。到那時城市居民已無法正常生活,他們隻好像逃難一樣躲避到偏僻的山村裏去了,那將是一幅多麼可悲又可怕的景象呀!
麵對噪聲的日益肆虐,科學家們紛紛獻計獻策,奮起向噪聲宣戰!他們決心降服“惡魔”,為民除害。
“樹有根,水有源”,解決噪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治理好噪聲源。具體說,就是要把原先的發聲體改造成為不發聲體,或者把高發聲體改造為低發聲體。為此,科學家提出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措施。例如,用無聲的焊接取代高噪聲的鉚接,用無聲的液壓取代高噪聲的鍛打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另外,科學家們設想,如果將來發明電力汽車或太陽能汽車來代替現在的內燃機汽車,製造出電動機車來代替現在的內燃機車,那麼,就有可能解決目前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噪聲。
對於現有的生產設備,通過提高加工精度,盡量減少機器部件的撞擊和摩擦,精確校準中心,搞好動質量平衡和磁力平衡,使機器振動降低到最低程度,也是從聲源上減小噪聲的有效辦法。
此外,科學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還研製出了堅似鋼鐵、聲如膠木的“無聲”合金。如果用這種新型材料來製作各種機器部件,也不失為一條解決機器減振防噪的新途徑。
由於技術和經濟等方麵的原因,目前要想從聲源上完全消除噪聲的產生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有效地治理噪聲,人們就必須在噪聲傳播途徑上大做文章了。
由於噪聲主要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因此,隻要設法截斷這條通路,就可以控製噪聲的輻射和擴散。目前采取的措施是“隔聲”、“消聲”和“吸聲”。所謂“隔聲”,就是用隔音罩或隔音室把高噪聲的機器封閉起來,讓噪聲不能傳出去;或者用隔音牆、隔音樓板和隔音門窗,把生產車間同辦公室、教室、宿舍等隔離開來,防止噪聲幹擾人們正常的工作、學習和休息。“消聲”就是給汽油機、柴油機、鼓風機等空氣動力設備裝上“消聲器”,讓排氣口發出的巨大噪聲大大降低。“吸聲”就是在高噪聲的車間或房間內懸掛吸聲體,同時在四壁裝飾吸聲材料和吸聲結構,以降低室內的噪聲。
機器產生的噪聲除經空氣傳播外,還可以通過機座把振動傳給地板、牆壁,而由地板、牆壁再把聲音輻射出去。為了避免或減少通過這種方式產生的噪聲,人們采用了“隔振”的辦法,就是在機器下麵加裝彈簧、橡膠或其他軟性材料,把機器孤立起來,從而切斷振動的傳遞。
采取上麵幾項治理噪聲的措施,猶如在噪聲傳播道路上設置了一道道封鎖線,這將大大減少噪聲的汙染。
人類在同噪聲作鬥爭的過程中,既要重視技術上的治理措施,又應加強宏觀上的管理措施。比如,在製定城市建設、廠礦建設的規劃時,有關部門就應充分考慮噪聲的影響,合理布局,避免把那些高噪聲的工廠建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同時建立外環公路,防止過境汽車穿越市區;在城市繁華地段建地下通道,供車輛通行;將火車站、大型公共場所,建在遠離住宅區的地方,等等。又如,應大力加強以法治噪,嚴格控製城市噪聲在國際和國家容許的標準之內,同時改善交通管理,限製市內汽車鳴笛,禁止載重汽車穿行繁華街道和住宅區等。
治理噪聲是現代城市的一個新課題,隻要切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並堅持實行,相信總有一天,繁華的城市也會像農村一樣,清爽、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