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化噪聲為福音(1 / 1)

正當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環保專家,處心積慮地想辦法,如何消除噪聲危害的時候,卻有一些科學家在做著另一類的試驗,他們試圖將噪聲“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用來為人類服務。

用其發電。噪聲是一種能量汙染,如噴氣式飛機的噪聲功率達10000瓦。科學家發現人造铌酸鋰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將聲能轉變成電能的本領。因此,可用噪聲來發電,設計了一種聲波接收器,將其與聲電變換器連接,就能發電。

用其製冷。利用微弱的聲振動來製冷的技術,是一項新的製冷技術。第一台樣機已在美國試製成功,不久的將來人們將用其製冷。

工業用燃燒爐工作時常會發出轟鳴噪聲,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解決起來非常棘手。美國佐治亞州理工學院津恩教授,卻成功地研製出了一種脈衝燃燒係統,能夠充分吸納工業燃燒爐產生的這種噪聲,並把它轉化為有用的能量。這種燃燒係統是個巨型喇叭狀伸縮管,通過機動擋板調節燃燒室的內部尺寸使之與噪聲共鳴,燃燒室本身的噪聲就會對火焰起到鼓風作用並給燃燒過程添加能量,從而提高了燃燒爐工作效率。通過在垃圾焚化爐試驗,這種燃燒係統不僅節約了燃料,而且廢氣排放量也減少了50%~75%。

馬路上的交通噪聲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德國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和壓力構造機相似的特殊裝置——音響收集器,能將噪聲轉化為電能。如果在馬路的兩側安裝上許多這樣的裝置,用來吸收交通噪聲,這樣不僅減小了噪聲汙染,而且所發的電還能用來供馬路照明之用。

日本科學家的設計則更為巧妙。他們研製成功了一種“自然音響合成模擬器”,能將馬路上的汽車喇叭聲、人們的喧鬧聲等,按程序合成模擬出各種有節奏的音響,這樣居民在家中安上這種裝置後,聽到的就不再是刺耳的噪聲,而是類似天籟的聲音。

用噪聲施肥,這是美國科學家丹卡爾森的發明。丹卡爾森通過長期觀察,發現某些農作物受到噪聲刺激後,其根、莖、葉表麵的小孔明顯擴大,這很有利於養料的吸收。於是他在西紅柿地裏做起了試驗,在100分貝的汽笛聲中,多次給作物施肥和噴灑生長劑。結果,不僅西紅柿的產量很高,而且個頭也比普通的大1/3。之後他對土豆、水稻等作物試驗,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噪聲不僅可施肥,還能除草。有一種“噪聲除草器”,它發出的噪聲可使地裏的草種子提前發芽,這樣人們就可以在作物生長之前,用藥物將雜草除掉了。

除此之外,噪聲在煙囪除塵、幹燥食品、釀製美酒等方麵,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很早就有人大膽地幻想,如果我們身邊的噪聲,有朝一日能化為美妙的樂音,那該有多好嗬!人們這個美好的願望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日本科學家已在這方麵作出了有益的嚐試,並且取得初步的成功。在日本橫濱車站的背後有座“細雨橋”,人們踏過橋板時,便會聽到一陣陣猶如雨打芭蕉時的動聽的淅瀝聲。這聲音就是通過設在橋欄杆上的一套裝置,吸收腳步產生的噪聲轉化來的。在愛知縣豐田市有一座橋比這更有趣,行人沿著一側從這頭走到那頭時,它奏出法國民謠《在橋上》,沿著另一側返回時它又奏出日本民歌《故鄉》。目前,這類“音樂橋”遍布日本各城鎮,總數已超過數百座。

利用噪聲為人類服務的研究,到今天才算剛剛起步,以後要走的路子還很長。但無論時間有多久,科學終究能“化噪聲為福音”,讓噪聲也成為美好、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