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為了尋找他失蹤的斧子而在羅布泊北發現了樓蘭古城,他為樓蘭古城的宏偉和完整而驚訝。於是他向世人宣布這是“沙漠中龐貝城的再現”,轟動了全世界。從此100多年來,樓蘭古城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所向往的地方。樓蘭古墓、樓蘭彩棺、樓蘭美女,不斷重見天日的發掘並沒有消除人們的疑惑,相反卻使得樓蘭古城的神秘色彩更加濃厚。人們針對各種發現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猜測。中外學者一致認為,樓蘭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繁盛一時的古樓蘭國的曆史遺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價值,對於研究中亞的古代史、絲綢之路的曆史變遷、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相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此之後,大批考古學家進入這座神秘的古城。這些考古學家在樓蘭古城和羅布泊地區發掘出大量震驚世界的文物。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的石斧、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在這些發現中以晉代手抄《戰國策》和漢錦最為珍貴。據專家考證,這份手抄字紙,僅僅比蔡倫發明紙晚一二百年,比歐洲人最古的字紙要早六七百年。同時出土的漢錦,做工相當精致,花紋清楚、色彩絢麗。另一重大發現是當年任西晉西域長史的李柏給焉耆王的信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李柏文書”。這些考古學家根據他們的發掘研究,撰寫發表了一係列關於樓蘭古城的文章,他們一直稱讚樓蘭是一個埋藏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曆史遺落下來的“博物館”、“東方的龐貝城”。

1927年,中國科學家開始了對樓蘭古城的考察。當年隨中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來樓蘭的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和地理學家陳宗器,曾先後多次到達羅布泊北岸考察,他們在樓蘭遺址出土了70多枚寫有明確西漢紀年的漢文木簡,還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銅器、鐵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絲、麻織品殘片。

新中國的科學家更加關注樓蘭古城的考古發掘。他們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NHK電視台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電視片《絲綢之路》。他們組織隊伍先後數次深入羅布泊地區,又一次發現了珍貴的魏晉時期的漢文木簡、文書(包括少量的怯盧文)及大量的古錢、毛織物、絲織品、皮革製品、漆器等珍貴文物。更可貴的是他們勘測繪製了樓蘭古城地形圖。經精確測量,判定古樓蘭城位於東經89度55分,北緯40度30分。古城占地12萬平方米,略成正方形,邊長約330米。

2000年前,樓蘭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的南北貫通、東西交彙的重要交通樞紐。這裏有著極其繁盛的商業活動,是中國對外交往的一個重要窗口,這裏還有著燦爛的文化和精巧的手工工藝。那麼這個輝煌一時的古代商城為何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個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

有學者認為,樓蘭在毀滅的過程中,生態環境的破壞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樓蘭曾是個河網遍布、生機勃勃的綠洲。然而,聲勢浩大的“太陽墓葬”卻為樓蘭的毀滅埋下了隱患。

“太陽墓”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的是一層套一層的共7層的圓木。木樁南內而外,粗細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麵展開的列木,井然不亂,蔚為壯觀,整個外形酷似一個太陽,很容易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由於“太陽墓”的盛行,大量樹木被砍伐,使樓蘭人在不知不覺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園。

太陽墓

有學者認為戰爭是直接導致樓蘭古國消亡的原因。在海上貿易時代之前,東西方貿易隻有一條漫長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尤其是塔裏木南邊的鄯善國,就成了周邊列強掠奪的重要對象。

還有學者認為,樓蘭古城的消失是由於羅布泊北移,樓蘭城水源枯竭,樹木枯死,曾經興旺一時的樓蘭古城麵臨著死亡的威脅,人們為了生存棄城而走,去尋找新的水源。由於失去了羅布泊水的滋養,狂風肆虐,沙土不斷淤積,樓蘭古城最終被沙土淹沒。

學者們根據已經發掘的材料在進行著各種推斷,但究竟極度輝煌的樓蘭古城為什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無法斷然下結論。我們期待著考古工作者會有更多的發現,期待著他們早日為我們揭開樓蘭古國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