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尼雅往事(1 / 2)

當我們將途中的美景化成一張張照片時,我們可曾知道或許那景,那物便是一段逝去的曆史。時光,會衝淡我們初遇時的欣喜,然,曆經歲月之後,銘刻在腦海裏的是旅程中,那些不經意與你邂逅的一段往事,且越來越清晰。

一段旅程一段往事。

烏魯木齊是我認為最不像中國城市的城市。街上的清真寺,維族人熱情的語言還有新疆女孩的姣好容顏,一切都因這座城曾經屬於這兩個字:西域。

這是個有神秘往事的地方。

相比較濕潤的江南氣候,這裏氣候幹燥。出生江南的人,對於大漠戈壁,總會心生向往。秋對於新疆來,是奢侈而短暫的。避開了人流洶湧的山池,在新疆博物館裏靜靜的徘徊。透過謎一般光暈的陳列品,讓你真實的感知到了你來到了遠方的這座城,這不亞於看一場唯美絕倫的風景。

先去博物館,是這些年旅途中養成的習慣,它能讓你迅速的融入到一座城的風骨中,也會讓千篇一律的旅途生活,活色生香起來。

曾經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列國,它們有的靜靜的躺在沙漠深處,等待著人們將它們重新喚醒,而有的還在沿用著千年前的地名,我在一處櫥窗前停頓了下來,久久不願離去。這裏陳列著一些簡單木牘,有的呈長方形,有的呈楔形。木牘上麵刻著一些形似蝌蚪的文字,古拙中透著一些幽遠氣息。

看了一些介紹,知道這是一種叫佉盧文的文字,發掘自一千七百年前的尼雅遺址。

因那裏曾經流淌著一條叫尼雅的河流而得名。

在尼雅遺址的範圍裏,更有一個已經逝去了的古國,叫精絕國。它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國。原來並不為人知的這個古國,卻因為前幾年的一部影片而聲名鵲起。

這,又是怎樣的一個國家呢?為何佉盧文已經成為了一種死文字了呢?

回到賓館裏,我始終念念不忘這個精絕國,總想解開它神秘的麵紗。翻閱了一些資料,精絕國是真實存在的。最早出現在東漢曆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西域傳》裏,裏麵是這樣描述的:精絕國,王冶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裏,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

這的確是個國。人口才四百八十戶,離開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裏,但雖屬國,人們卻安居樂業,富庶寧靜。這是東漢時期描述的精絕國,然而,到了大唐時,精絕國成了另外一幅景象了,《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媲麽川東入沙積,行二百餘裏,至尼壤城,周三四裏,在大澤中,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複途徑。這也是對精絕國文字的最後記載了,這以後,精絕國正式從曆史舞台上消失了,再也沒有關於它的隻字片語。《大唐西域記》是玄奘法師從貞觀元年至貞觀十九年間西行的見聞,當他途徑尼壤(就是尼雅遺址)時,當地已經是一片沼澤地了,野蘆葦遍地生長,幾乎遮蓋了所有的道路。一千多年的歲月,讓曾經富甲一方的這座西域國,緣何徹底的退出了曆史舞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