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在說武俠,那就不能是老式的恩怨情仇,需要讓現代人看,而不是上世紀的人看,那怎麼辦呢?一樣的人物,一樣的性格,隻是,說話做事要變,變化不會太大,但是絕對要變得更加讓人喜愛才行。
下麵交一點內容介紹:武功的大成在宋代,這是為什麼?原因在大概三方麵,第一,“天下武功出少林”此時的少林已經初見規模,而且武功套路已經到了“神馬都是浮雲”的地步,一般隻要是正道的武功,那要麼不是少林學過,就是少林寺裏的和尚有過一點機緣,所以少林的崛起是一方麵;第二方麵,與宋之前的“五代”有著密切的關聯。五代動亂,民不聊生,老百姓希望有大俠可以救他們脫離苦海,於是這時候大俠就誕生了,而大俠會的功夫就是武功。
所以稱之為大俠的時代,便是從宋以後才叫起來,宋以前也是有大俠的,但是那時候的大俠和刺客分的不清楚的,當然有人會不服我,我國從先秦時候也有記載大俠事跡的,但是我們看看先秦的俠客,他們替一個政府去幹掉另一個政府裏所謂的“壞人”,之後便是救苦救難的大俠,是不是與刺客很像?荊軻就是大俠,他幹掉壞人,成為著名的大俠,最後刺殺秦始皇,可見那時候,刺客和大俠之間的分別不大。
真正寫武俠厲害的時代,其實是我們現在看來不怎麼樣的一個時期——民國。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之昌盛狀況,想知道的人自己去網上找吧,我就不複製粘貼了。
而我覺得我想寫的武俠其實應該說不是完全的小說了,我們的祖國發展到今天其實在文學的領域,各文種的界限已經不清楚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罪魁禍首是誰呢?是散文!
古代文言文、詩、詞、歌、賦界限非常之清楚,清楚到一眼就能看出來是甚麼東西,但是現在呢?除了一個白話文運動,除了一個散文,魯迅在寫,胡適在寫,朱自清寫的最好,為什麼要寫的這麼散?文學家們回答:為了喚起不識字的人民,散文他們看的懂,聽得懂。言之有理,但是今天的祖國已經不是民國那樣做外強的“副總”的時代了,散文依舊地位不減,這也許就是今天的文種不清楚的根本所在。
散文出現好不好?
好,它讓本來是精英們玩的筆杆子變成了一般人都會搞的“把戲子”,比如說,我們中小學的教科書上,其實散文最多,它便於朗讀、記憶、聯係說話等等,但就是不深奧,小朋友們最愛小貓了,於是散文裏的小貓們幾乎差不多,我敢說這些文章幾乎就 1ff8 一杆煙的時間寫的,因為格式都一樣。
言歸正傳,我還是覺得散文應該是一個分界線,所有網絡小說變成了這樣,沒了界限了。
而我現在要寫的故事,就是北宋初年寫起,而且希望通過十來萬字,讓幾個我崇拜的人物活回來,散文的架子、金庸的一小片麵子、還有我的心的裏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