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簡家塘所在的安慶鄉成立了鄉農會,組織老百姓恢複生產,過上新生活。與此同時,鄉農會還辦了一所小學,鼓勵農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知識。
這天,庚伢子正幫著六叔奶奶割稻子,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豐收,村民們幹得特別賣力,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黃澄澄的稻穀都是自己種出來的,要放在自己家的穀倉裏的。庚伢子年紀雖小,卻一直不放下手裏的鐮刀。正在這時,鄉農會主席彭德茂走了過來,說:“庚伢子!怎麼不上學去?”
庚伢子從沒想過要上學去,隻知道現在是新社會,隻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幹活,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彭德茂見庚伢子不說話,又說:“你們啊現在正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就在你們身上了,就像春天播種的秧苗,到了現在,是豐收的時候了,等你們學業完成了,就是報效祖國的時候了!”
這番話把庚伢子說得怦然心動,他抬起頭,看了一眼六叔奶奶,奶奶見到他黑漆漆的眼睛閃閃發亮,就說:“庚伢子你放心念書去,家裏有我呢!”
就這樣,10歲的庚伢子開始了自己的求學之路,在那個金色的秋天,庚伢子在新發的課本上歪歪扭扭地寫上了自己的名字—“雷正興”!
學校的生活是美好的,雖然雷正興從此在幫奶奶幹完活後還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雖然簡陋的教室裏冬天刮著穿堂風、夏天又悶得像蒸籠,但他還是樂此不疲,因為在學校裏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都很關心他,讓他感到了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兩年後,雷正興念完了三年級,他的成績很不錯。開學的前一天,他又把課本溫習了一遍,第二天吃過早飯,他抖擻抖擻精神,背上書包,準備迎接新的學期。走到半路,就見到有同學往回走,他很詫異,幾乎是跑到學校門前,氣還沒有喘過來,就去讀貼在門上的紙上的字,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學校關門了。“怎麼辦?”雷正興對自己說,“去找彭叔叔!”
雷正興找到彭德茂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彭德茂剛從外麵辦事回來,就看到他坐在桌子前左顧右盼,一副焦急的樣子,兩隻手不停地撥弄著衣角。
雷正興問:“彭叔叔,我們該怎麼辦?以後怎麼念書?”
彭德茂沉吟了一會兒,說:“現在鄉裏正是困難時期,沒有多餘的精力來辦學校了。”看到雷正興的臉上露出失望的神情,他趕忙又說:“有一個清水塘小學可以插班,學校是不錯,離省城不遠,但是離這裏就遠了,有十多裏山路,你每天上學放學不大方便,你看怎麼樣?”
雷正興想了想,說:“沒問題,山路我走慣了的,這些都不礙事,隻是我這麼多天沒上學,到了學校會不會成績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