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前期,人們在亞洲西部伊拉克境內發現了50萬塊泥版,上麵密密麻麻地刻有奇怪的符號。這些符號是古巴比倫人所用的文字,現在人們稱它為“楔形文字”。科學家經過研究,弄清了泥版上所記載的,是古巴比倫人已獲得的知識,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數學知識。
古代人最初用石塊、繩結,後來又用手指來記數。一個指頭代表1,兩個指頭代表2……當數到10時,就得重新開始,巴比倫人由此產生了逢十進一概念。又因為,一年中月亮有12次圓缺,一隻手又有5個指頭,12×5=60.這樣,他們又有了隔60進一的記數法。他們用表示1,表示10,從1到9是把寫相應的次數,從10到50是把和結合起來寫相應的次數。例如35寫成。這種記數的方法,影響了後人,產生了現在我們所用的十進製和六十進製。例如,時間分為1小時=60分,1分=60秒。
巴比倫人還掌握了許多計算方法,並且編製各種數表幫助計算。從那些泥版上,人們發現巴比倫人已有了乘法表、倒數表、平方和立方表、平方根和立方根表。他們還運用了代數概念。
巴比倫泥版上還有這樣的問題:兄弟10人分123米那的銀子(米那及後麵的賽克爾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其中1米那=60賽克爾),已知他們分得的銀子數成等差數列,而且第八個人的銀子為6賽克爾,求每人所得的銀子數量。從這樣一些例子中,科學家認識到了巴比倫已知道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概念。
巴比倫人也具備了初步的幾何知識。他們會把不規則形狀的田地分割為長方形、三角形和梯形來計算麵積,也能計算簡單的體積。他們非常熟悉等分圓周的方法,求得圓周與直徑的比π≈3,還使用了勾股定理。
他們的成就對後來數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