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常能聽到“人文精神缺失”的歎息與無奈。
所謂人文精神,在我看來,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們常說的科學精神、體育精神、民主精神、愛國精神、社會公平與平等的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等,這些精神確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嚴地活著,有利於人的幸福與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準則,特別是傳統的價值觀正遭遇到顛覆性的衝擊,諸多迷惘和困惑擺在社會和個人麵前。麵對物欲橫行與享樂盛行,我們卻手無寸鐵,無能為力——重建我們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麵對當代社會現實的重新構建,做到有所堅持,有所擔當。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說,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靈魂。教育,不隻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一個人所要完成的不隻是知識性的係統的學業,更重要的是擁有健全而有益於社會的必備的素質——這個素質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體到個人,它表現在追求、信念、道德、氣質和修養等各個方麵。
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任何知識如果隻有專業目標,沒有人類高尚的追求目標和文明準則,非但不能造福社會,往往還會助紂為虐,化為災難。反過來,自覺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則可以促使一個人心清目遠,富於責任,心靈充實,情感豐富而健康。
當今中國的大學正在嚐試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人文教育,如開設人文講堂、建立各種藝術組織與文化中心、開展校內外濟困扶危的公益活動、招募誌願者參與社會實踐等,旨在擴大學生的精神視野、關切社會難點、加強心靈修養與審美素養,同時深化校園裏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圍。尤其是理工科大學已經漸漸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這都是十分積極的現象。
人文精神是人類創造的另一個太陽——照亮自己和照亮未來。我們需要通過教育,讓人文精神的光輝繼續照耀我們前進。
古語雲:倉廩實而知禮節。意為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足,禮儀道德水平會逐步提高。但正如作者所言,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常能聽到“人文精神缺失”的歎息與無奈。
麵對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人們活得越來越現實,評價一個人成就大小的標準往往是收入的多少和職務的高低,而非人品的高潔與道德的高尚。但在此時,教育者的導向和受教者的目標要有所堅守,要明白一個道理,教育與現實接軌是必要的,但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隻有加強人文教育,方能使整個社會舉著繁榮、文明、高尚之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