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8歲的弗裏德裏希女士,從1998年到2004年曾為德國聯邦議員。2005年初退出政壇後,家庭生活日漸拮據。按照德國法律規定,當議員7年可領7個月的過渡期津貼,每個月7000歐元。之後,要等年滿65歲,才有資格領取每月1600歐元的退休金。
為了維持生計,弗裏德裏希花了近半年時間去各大公司求職,但用人單位以她年齡太大、太出色、太自信為由予以拒絕。無奈之下,弗裏德裏希放下身段,卷起袖子開始當清潔工。
一個當了七八年聯邦議員的“大官”,退出政壇後竟找不到工作,卷起袖管去當女清潔工?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其實,從政這麼多年,在社會上不可能沒有一些關係,她自己也確認有兩家保險公司曾請她做代表,但她認為有些人看重的並不是她的人,而是她的關係網。如果用“關係網”尋找工作,雖能解決暫時的困難,卻會因此損害公眾利益和自己的人格。所以,她寧願當清潔工,也不依賴“關係網”,並斷言“這不是我要幹的事情”。弗裏德裏希的這種選擇,從表麵看似乎比較固執,實則充滿自信和自尊,反映出一種高尚的人格和淡泊名利的涵養。
像弗裏德裏希式的德國官員並不鮮見。法蘭克福50歲的國會議員皮斯特“下崗”後,擔任起一家酒店的門童;48歲的下薩克森州部長因一時找不到工作,當了保姆;而競選失敗的吉夫霍恩市長更放下“身段”,重操舊業做泥瓦工……很多德國官員表示“這沒什麼”,生存最重要,工作不分好壞。
“沒什麼”,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心態,是在科學機製下長期錘煉而成的一份修養、一種“習慣”。德國人重生存,輕名分,講實惠,淡虛名。在他們的規則裏,隻有民主、公平和競爭,尊法規,守誠信,沒有“官本位”,也不靠“關係網”,更不興“走後門”。這恐怕就是令人敬佩的“德意誌精神”。我曾想,什麼時候我們的官員對升遷去留,特別對離開政壇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也有了“沒什麼”的感覺,那絕對是值得慶賀的進步。
女議員去做清潔工。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而在德國,卻是司空見慣。“德國人重生存,輕名分,講實惠,淡虛名。在他們的規則裏,隻有民主、公平和競爭”,這的確值得我們中國的一些官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