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的紀洞天
淩鼎年
其實,我與紀洞天從認識到現在,連頭帶尾不足一年,算是新朋友。可不知為什麼,我們又像老朋友似的,就像交往了幾十年的老熟人,可以無話不談。看來,人與人的交往是講究緣分的,我與紀洞天的緣就是小小說。
說起來,我與紀洞天的認識還真有點與眾不同。2009年的一天,我收到了太倉市圖書館副館長周衛彬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因為圖書為媒,我與周衛彬是經常打交道的,算是老熟人。但他這次是轉發的一位美國朋友的電子郵件。通讀郵件後,我知道這位署名紀洞天的朋友是美籍華人,曾在匈牙利任《歐洲導報》社長、匈牙利華文作協秘書長,2001年任美國《環球導報》總編輯,現旅居美國加州。
他這次找我,是想在美國創辦“世界華文小小說作家總會”,舉辦“汪曾祺小小說大獎賽”。他了解到我從事小小說創作時間較長,又涉及小小說創作、評論、出版、組織等多個門類,對這個圈子熟,人脈關係廣,知道我是把小小說當作事業來做的人,就希望我支持他,合作做些事。
紀洞天出於對汪老的敬重,決心以汪曾祺的名字命名這次世界性的大獎賽,這使我頗為欣慰。汪曾祺是江蘇省高郵人,我是江蘇太倉人,寬泛地講,與我也可算得半個老鄉。
汪曾祺是我敬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小說《陳小手》《尾巴》《護秋》等膾炙人口,深受讀者喜歡,已成為小小說的經典作品。我想,舉辦“汪曾祺小小說大獎賽”肯定會得到世界各地華人作家的踴躍參與。
紀洞天考慮很周全,為了把這次大獎賽搞好,搞出影響,他準備在海內外聘請幾位顧問,於是想到了我。但他與我素昧平生,隻知我是江蘇太倉人,沒有我的聯絡方式,就在網上搜索,結果搜到了太倉市圖書館周衛彬副館長的電子信箱,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周衛彬,希望能轉給我,沒想到我原本與周衛彬就熟識,很快轉到了我的信箱。就這樣,我與紀洞天雖然遠隔重洋,卻沒費多大周折就聯係上了。互聯網真的讓地球變小了,“地球村”的概念變得實實在在。
我這人,凡有利於微型小說、小小說發展、繁榮的活動,通常我都支持,都參與,不分派別,不講圈子。一個美國的友人願意在海外推進小小說的發展,這是多好的事啊,我沒有理由不支持。我很快明確表示了我的態度,兩個字:支持!
但我答應出任“世界華文小小說作家總會”顧問與“汪曾祺小小說大獎賽”評委後,有人對我大有意見,認為我身為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秘書長,卻去幫助“世界華文小小說作家總會”的成立,這不是鬧分裂嗎,不是變成兩個中心了嗎?我卻完全沒有這種擔心,還頗不以為然。商業上還有反壟斷法呢,何況我們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最講究的是自由,心靈的自由,創作的自由,最講究多樣化,即百花齊放。文學創作是以作品說話的,是以活動為凝聚力的,多一個世界性的小小說民間團體,對小小說這種文體的發展、繁榮應該是有益無害的,又何必拘泥於名稱是叫微型小說還是叫小小說,關鍵要看誰搞的活動多,搞的活動影響大,誰對這個文體發展的貢獻大。那我們就來比一比,互促互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