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鳥鳴心中(9)(1 / 3)

建築大師與中學生

◎文/津遠

社會的進步正是靠這種魅力推動的。

美國一海濱城市,又一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這是設計師約翰先生的精心之作。湯姆是位在校的中學生,一天,他來到約翰設計的大樓下,對主樓輕薄的構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湯姆一回家就從電腦裏調出了該樓的資料,在驚歎之餘,他突然發現,這幢大樓的迎風麵,正好落在三角形的棱邊上,但強風碰上棱邊,勢必會改變方向而產生旋轉,這時單薄的牆體,正好是受力最大的區域。他把自己的發現寫了封信,寄給了約翰先生。

收信後約翰用電腦進行了風動的模擬測試,結果湯姆的推測完全正確。

約翰不愧為一流的設計師,在短期內,他居然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當一塊重達數十噸的預製構件吊上樓頂時,約翰懸著的心也隨之落地了。他獨到的方法,不僅一舉解決了大樓的安危,還翻開了建築史上防風抗風劃時代的一頁。

湯姆隻是一個普通的中學生,可貴的是,他卻偏要不自量力地去思考大廈的設計。作為大師的約翰,完全可以因自己的“麵子”,將湯姆的信置之腦後,但正是那種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使他翻開了建築史的嶄新篇章。這種現代人格的完美結合,時常能創造奇跡。因為許多時候,社會的進步正是靠這種魅力推動的。

尼泊爾的啤酒

◎文/吉田直哉

聽他說由於恰裏科特隻有4瓶啤酒,就爬了四座山直到另一個山嶺。

那是4年前的事了,準確地說不是“最近”了,然而對我來說,卻比昨天發生的事還要鮮明得多。

那年夏天,為了攝影我在喜馬拉雅山麓、尼泊爾的一個叫多拉卡的村莊待了十多天。在這個家家戶戶散布在海拔1500米斜坡上的村莊,像水、電、煤氣之類所謂現代的生命線還沒有延伸到這裏。

這個村莊雖有4500口人,卻沒有一條能與別的村落往來的車道。不用說汽車,就是有輪子的普通交通工具也用不起來。而隻能靠兩條腿步行的山路崎嶇不平,到處都被山澗急流截成一段一段的。

由於手推車都不能用,村民隻能在體力允許的範圍內背一些東西在這條路上行走。每當我驚奇於草垛何以移動時,定睛一看,下麵有一雙雙小腳在走路。原來是孩童背著堆得高高的當燃料用的玉米秸。

以前在日本去村莊的公有山林砍柴時,禁止用馬車拉柴,隻允許背多少砍多少。當時人們認為背多少砍多少的話就能得到天神的原諒。

時代不同了,可正因為沒有車道,多拉卡村的人們至今過著一種既能保護環境又能被天神原諒的生活。我不知道以前的情況,反正現在村民們完全知道他們的生活無法和世界上其他的地方相比。因此,他們是以一種苦楚的心情,在旅遊者看來像世外桃源般美麗的風景中過著日子的。

特別是年輕人、小孩子都渴望離開村子去有電有車的城市。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就是我們,在沒法用汽車的這裏,也深感不便,每時每刻都是全副武裝登山。從汽車的終點站到村莊,我們竟雇了15個人搬運器材和食品,多餘的東西不得不放棄。

首先放棄的就是啤酒,啤酒比什麼都重。想過酒癮,威士忌更有效果。我們4人帶了6瓶,每人一瓶半,估計能對付著喝10天。

然而威士忌和啤酒,其作用是不同的。

當汗淋淋地結束了一天的拍攝,麵對眼前流淌著的清冽的小河時,我情不自禁地說:“啊,如果把啤酒在這小河中鎮一下的話,該有多好喝呀。”

現在再提經過大家協商放棄的啤酒真是沒有道理。這時有人追問我說出來的這句忌語。他不是我的同僚,而是村裏的少年切特裏。

他問翻譯:“剛才那人說了什麼?”當他弄清什麼意思時,兩眼放光地說道:“要啤酒的話,我去給你們買來。”

“……去什麼地方買?”

“恰裏科特。”

恰裏科特是我們丟了車子雇人的那個山嶺所在地,即使是大人也要走一個半小時。

“是不是太遠了?”“沒問題,天黑之前回來。”

他勁頭十足地要去,我就把小帆布包和錢交給了他。“那麼,辛苦你了,可以的話買4瓶來。”

切特裏興高采烈地跑了出去,到8點左右背了5瓶啤酒回來。大家興奮地鼓掌慶祝。

第二天午後,來攝影現場看熱鬧的切特裏問道:“今天不要啤酒嗎?”“要當然是要的,隻是你太辛苦了。”

“沒問題,今天是星期六,已經放學了,明天也休息,我給你買許多‘星’牌啤酒。”

“星”牌啤酒是尼泊爾當地的啤酒。我一高興,給了他一個比昨天更大的帆布包和能買一打啤酒以上的錢。切特裏更起勁了,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