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諺語說,與其挖許多淺井,不如挖一口最深的井。放棄多個目標是為了突出放大一個目標。何況,沒有一隻兔子在正道上奔跑。所以,當你要趕路時,不要被草叢中躥來躥去的兔子弄得眼花繚亂、偏離了方向,記著自己是在趕路,唯一要幹的是:看腳下,看前方。
捕魚
◎文/張小失
人們對於周密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缺損。
村東頭的大河每到春夏兩季就會有大量的魚蝦出沒,爺爺常去布網,在河中攔截水鮮,從未落過空。
一天下午,我和兩個表弟心血來潮,趁爺爺不在,抱著、拖著捕魚的家什兒,到大河裏布陣。從東岸到西岸,我們拉開一道網,將河流攔腰切斷,不留一個缺口。心中算計著,這樣會有多大的收獲。
傍晚,爺爺回來了,看見我們布的網,笑笑,沒說什麼,回家了。晚上,大家吃過飯早早就休息了,準備明天收網。
可是,第二天我們驚訝地發現:網被上遊衝下來的水草、木頭等雜物擠垮了,倒伏在水中,魚兒、蝦子隻要稍稍躍身,即可順利通過“天塹”。
爺爺這時才告訴我們:我就知道你們逮不著魚,想一網打盡,整個河道都攔住了,就算水草、木頭擠不垮網,那些魚蝦也會衝垮它!我布網從來都是分片、分段的,哪能那麼“周密”?
前幾天,我鄰居家孩子的學校組織春遊,他的父母忙前忙後,購買諸多食品、飲料、用具,生怕少了一樣,整整裝了一大包,讓孩子帶著。
第二天傍晚,孩子春遊歸來,疲憊不堪,埋怨東西帶得太多,在身上背負一整天,玩也沒玩好,吃也沒吃好,春遊變成了“春耕”。
有時,人們對於周密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缺損。
永遠不會有人獨自成功
◎文/李建文
當你看見這幅動人的作品時,請多花一秒鍾看一看。
15世紀,在紐倫堡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裏住著一戶人家,家裏有18個孩子。光是為了糊口,一家之主、當金匠的父親丟勒幾乎每天都要幹上18個小時——或者在他的作坊,或者替他的鄰居打零工。
盡管家境如此困苦,但丟勒家年長的兩兄弟都夢想當藝術家。不過他們很清楚,父親在經濟上絕無能力把他們中的任何一人送到紐倫堡的藝術學院去學習。
經過夜晚床頭無數次的私議之後,他們最後議定擲硬幣——輸者要到附近的礦井下礦四年,用他的收入供給到紐倫堡上學的兄弟;而勝者則在紐倫堡就學四年,然後用他出賣的作品收入支持他的兄弟上學,如果必要的話,也得下礦掙錢。
在一個星期天做完禮拜後,他們擲了錢幣。阿爾勃累喜特·丟勒贏了,於是他離家到紐倫堡上學,而艾伯特則下到危險的礦井,以便在今後四年資助他的兄弟。阿爾勃累喜特在學院很快引起人們的關注,他的銅版畫、木刻、油畫遠遠超過了他的教授的成就。到畢業的時候,他的收入已經相當可觀。
當年輕的畫家回到他的村子時,全家人在草坪上祝賀他衣錦還鄉。音樂和笑聲伴隨著這頓長長的值得紀念的會餐。吃完飯,阿爾勃累喜特從桌首榮譽席上起身向他親愛的兄弟敬酒,因為他多年來的犧牲使自己得以實現理想。“現在,艾伯特,我受到祝福的兄弟,應該倒過來了。你可以去紐倫堡實現你的夢,而我應該照顧你了。”阿爾勃累喜特以這句話結束他的祝酒詞。
大家都把期盼的目光轉向餐桌的另一端,艾伯特坐在那裏,淚水從他蒼白的臉頰流下,他連連搖著低下去的頭,嗚咽著再三重複:“不……不……不……”
最後,艾伯特起身擦幹臉上的淚水,低頭瞥了瞥長桌前那些他摯愛的麵孔,把手舉到額前,柔聲地說:“不,兄弟。我不能去紐倫堡了。這對我來說已經太遲了。看……看一看四年的礦工生活使我的手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每根指骨都至少遭到一次骨折,而且近來我的右手被關節炎折磨得甚至不能握住酒杯來回敬你的祝詞,更不要說用筆、用畫刷在羊皮紙或者畫布上畫出精致的線條。不,兄弟……對我來講這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