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在湖北某地召開軍事會議,研究進軍計劃和路線。根據大多數將領的意見,李自成(公元1606 —1645年)決定先取關中,再攻山西,然後直逼北京。
會後,李自成率領百萬大軍北上河南,在汜水、滎陽紮營,準備派精兵攻取西安。明王朝為了組織更大規模的軍事鎮壓,任孫傳庭為兵部尚書,調兵遣將,欲與農民起義軍決一死戰。孫傳庭軍鎮守潼關(今屬陝西),加緊製造了3萬輛“火車”,以對付起義軍中的精銳騎兵。
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孫傳庭軍早已利用地勢設防,如果在此決戰,對起義軍利少弊多,必要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李自成分析了利弊後,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他指揮起義軍在交戰中有計劃地撤退,孫傳庭誤以為起義軍敗陣,令部下乘勝追擊,就這樣,孫傳庭軍被誘進了包圍圈。後來,雙方主力在郟縣、汝州(今河南臨汝)相遇。李自成對郟縣敵軍圍而不戰,卻派出一支精兵突然斷其糧草,使敵軍軍心渙散。
此時,孫傳庭才覺不妙,急忙兵分三路。一路留守汝州,自己親自率領另兩路軍馬運糧草。留守汝州的敵軍見主帥離營,軍心更加渙散。李自成乘機發動進攻,敵軍潰敗。接著,李自成又率軍窮追400裏,在孟津(今河南孟縣附近)追上了孫傳庭軍。孫傳庭慌忙強渡黃河,退守潼關。不久,起義軍克潼關,孫傳庭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