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乃是戰略要地,大江穿流而過。平陵往西則是百裏長道,兵力難以鋪展,往東則是一馬平川,直至楚都郢城。
從益州至荊州,從巴郡到武寧郡,千裏大江之上,山林茂密,江道彎轉,僅有幾個支點,平陵便是其中之一。
這些支點是山勢水流交彙地勢平坦之地,適宜建城兵養民。
大周鼎盛之時,劃州治郡,為防各地諸侯擁兵自重,強行割裂地形,將平陵至歸鄉再到夔門數百裏江域都劃歸了荊州治下。
這樣一來,荊州郢城以西,便有了數百裏江域作為緩衝之地。
可是三十年前下大亂,各地諸侯相爭不斷。楊忠入蜀之後,搶先下手,將本是荊州西部屏藩的數百江域奪到了手中。
楊羨若是願意,可在弦城起十萬大軍,順江而下,一月便可至郢城。這也是桓武想要滅蜀擒殺楊羨的原因。
滅了蜀國,殺了楊羨,桓武便可以在益州屯兵三十萬。待得時機一到,水陸並進,吳楚滅亡隻在頃刻之間。
若是此刻梁軍得蜀,統一下絕對不會超過五年的時間。可是滅不了蜀,梁軍想要滅吳楚,可謂困難重重。
梁軍不但要調集數十萬兵力,從北至南全力傾攻,還要麵對吳楚兩國境內繁雜的水係和精悍的水軍。
梁軍便是不惜耗費國力,一點一點地硬磨過去,沒有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也絕對不可能滅了吳楚。更何況在其間,其餘各方的諸侯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四方的異族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如果蜀國是桓武的心病,那麼這平陵便是蔡通的心病了。楊羨想要打他,不費吹灰之力。可蔡通想要反擊,光是平陵這一關都過不去。
蔡通若是硬磨,一來他沒有桓武那麼財大氣粗,二來時間也不允許。畢竟楚軍攻蜀,要逆流而上,便是戰事順利,沒有個三、五年也攻入不到蜀國的腹地。
此刻乃是千載良機。
楚軍大將文卿觀望著遠處那隱隱出現的城郭,平陵的守軍都前往了武寧郡內救楊羨,城內兵力空虛。
文卿手中有兩萬精銳的楚軍,奪下平陵之後,若是戰事順利,甚至可以奪回歸鄉乃至夔門。
文卿不再猶豫,大喝一聲:“揚旗!進軍!”
大喝聲起,文卿能夠輕易感覺自己身體內胸腔的共振。他難以掩飾自己的激動與興奮,這是一場足以改變楚蜀兩國國勢對比的戰爭。若是勝利,在這大江上遊,蜀楚兩國在軍事上便會陷入了均勢之中,誰也奈何不了誰。
而且,平陵若是失陷,楊羨便斷了歸路。隻要楚侯能夠擒住楊羨,必定能夠逼迫楊純做出更多的讓步。
兩萬楚軍揚旗擊鼓,軍容齊整,軍威赫赫。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是文卿在試探,這平陵城中是否真的空虛?
世人常言軍中將領多是有勇無謀之輩,然而若是有勇無謀,又怎麼可能統帥大軍,齊擊千裏。
這軍中之將,經過這三十多年亂世的淘煉,便是外表粗豪,也要比一般人更加心謹慎,甚至可以狡詐。戰事凶險,瞬息萬變,若是一著不慎,便會落得個軍滅人亡的下場,由不得他們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