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讓他們監督文臣就不一樣了,他們沒有任何執政的權力,但是大明的興衰卻跟他們有很直接的關係,大明一旦完了,他們的尊崇的地位和榮華富貴必然也跟著沒了,他們的結局甚至會比平民百姓還慘。
所以,他們絕對是大明除皇室以外最不想讓大明完蛋的人,讓這幫人來監督文官,應該是最理想的,再奸詐的奸臣,再權勢熏的權臣對他們來都是個屁,他們一個個都有強大的軍方背景,能怕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嗎。
這個最大的隱患解決了,剩下的問題就好辦了,第二早朝之前,張斌便寫出了一個詳細的章程。
按他的想法,這次改製主要分為兩個方麵。
第一,擴大內閣,將批紅權下放給內閣。
以後,內閣大學士將增至九人,六部尚書直接兼任內閣大學士,上麵再設內閣首輔一名,內閣次輔兩名。
這票擬還得寫,不過是由六部尚書兼任的內閣大學士來寫,以後朝廷各衙門和地方各級衙門呈上來的奏折都必須寫明是呈交給六部哪一部的,這樣就省去了內閣首輔分發奏折的環節,也避免了很多貓膩產生。
而批紅則由內閣首輔和兩名內閣次輔負責,這三個人,一人負責兩個衙門,一旦哪個衙門的奏折出了問題,不但這個衙門的尚書要收到懲罰,連帶批紅的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第二,加強監督,將都察院從施政體係中獨立出來,同時由所有勳貴推選出九名最具權威的勳貴,定期協助皇帝問政。
以後都察院隻有監察的權力,沒有權力施政,也就是,他們可以監察百官,但是卻不能再直接參與施政。
而九名推舉出來的勳貴平時並不過問朝政,每隔三年,京察或者大計的時候他們才會協助皇帝來考察官員的施政成果。
這個改製的章程內容並不是很多,卻耗費了張斌整整一個晚上的時間,以致第二早朝的時候他都暈暈沉沉,兩個眼皮子直打架。
他畢竟有點上年紀了,而且剛從數萬裏外的歐陸趕回來,又熬了個通宵,精力不濟,純屬正常。
永興帝朱慈烺也顯得十分的疲憊,他雖然年輕,但連熬兩個通宵之後他也有點頂不住了,這個時候,他是真希望能趕緊將批閱奏折的事交給內閣全權處理了,這樣搞下去,他真怕自己會英年早逝。
這的早朝就這樣在沉悶的氣氛中結束了,剛從歐陸趕回來的太師衛國公內閣首輔張斌整個早朝都沒有一句話,皇上也是心不在焉,很多事情他甚至都懶得跟朝臣囉嗦,直接就是一句再議,連怎麼議,什麼時候議都沒有。
他們的表現著實有點奇怪,滿朝文武甚至都開始暗自擔憂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太師衛國公覆海數萬裏出使歐陸,回來之後竟然一句話都不。
而皇上的表現就更奇怪了,這皇後剛生了個太子,國丈也剛好回來了,皇上竟然沒精打采,難道是皇上和太師衛國公鬧矛盾了?
如果這兩個人鬧矛盾了那可不得了,大明朝堂必將掀起一股滔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