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管是出於鞏固海防考慮,還是出於開疆擴土考慮,這南洋都必須重新納入大明的版圖。
但是,由於大明內憂外患,百廢待興,張斌根本就沒時間來解決南洋的問題,這十幾年間他也僅僅收複了舊港宣慰司也就荷蘭人占領的巴達維亞,同時在馬六甲海峽修築了一座新港城以扼住南洋門戶,至於南洋諸國和原來屬於大明的領土,他還沒來得及去管呢。
現在,大明已然四海升平,政通人和,而且,隨著海外貿易的展開,大明國庫也日漸充盈,他終於可以著手來征服南洋了,卸掉了內閣首輔之職後,他便開始調兵遣將,為征服南洋做準備。
這征服南洋的關鍵其實在海上,而不在陸地上,因為大明與南洋之間陸上隔著十萬大山和重重高原,想要調大軍過去很麻煩,想要給大軍運送糧草更是千難萬難。
萬曆朝的時候,大明就曾與東籲王朝爆發了一場“西南極邊之戰”,這場戰爭規模並不是很大,但是持續時間卻相當長,從萬曆四年一直打到萬曆三十三年,足足曆時將近三十年。
正是在這場戰鬥中,大明失去了對孟養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車裏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撾宣慰使司等地的控製,從而使得南洋諸國徹底與大明斷了聯係。
其實,萬曆朝大明與東籲王朝的戰鬥中,大明並沒有敗,相反,大明還屢屢獲勝,甚至差點滅了東籲王朝。
萬曆十一年,黔國公沐昌祚、雲南巡撫劉世曾奉命組織大軍反擊東籲王朝,朝廷派出猛將劉鋌和鄧子龍率軍出戰,大明王師一路摧枯拉朽,長驅直入,收複被東籲王朝占領的土司領地,同時深入東籲王朝境內,直抵東籲王朝的都城阿瓦城下,逼迫阿瓦東籲王朝守將開城投降,要不是東籲王莽應裏跑了,東籲王朝就被滅了。
可惜,東籲王朝位於大明極西之地,與中原遠隔千山萬水,糧草轉運極度困難,“轉輸米,一石運價至千金”,大明無法長期維持大軍給養,最後隻能無奈撤軍。
這也是明朝有史以來最窩囊的一場勝仗,屢戰屢勝,連敵國的都城都攻克了,最後卻丟掉大片領土!
究其原因,就是糧草轉運的問題,要通過陸路將糧草轉運到南洋太難了,安南之所以擺脫了大明的統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要征服南洋,關鍵在海上,當初鄭和組織龐大的船隊下西洋的時候,南洋就無人敢不服大明的統治,現在大明水師比鄭和船隊可強大多了,別是轉運糧草了,轉運士兵都沒有任何問題。
這次,張斌並沒有調集太多的軍隊,因為南洋並沒有什麼強大的勢力,就算是東籲王朝在大明王師麵前也不算什麼,他們之所以沒被大明滅掉,是因為偏遠而不是因為強大。
這會兒大明其實也沒有太多的軍隊可以調動,因為大明疆域太大了,而且有曆經了一次大裁軍,軍隊數量縮減的相當厲害,最後,張斌也就將駐紮在漠南草原的秦軍調過來交由海州侯孫傳庭統帥,又將駐紮在京城以北的雄軍調過來交由遼陽侯盧象升統帥,還有就是駐紮在新港城的五萬東番戰兵以為後備。
至於海上,有福建水師和三萬福廣軍,大明足以縱橫南洋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