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章 第一次升堂(2 / 2)

一番洗漱之後,已然臨近卯時,這個時候六嬸張翠花已經將早餐端上來了。

早餐很簡單,也就是一碗稀飯和一碟鹹菜。

張斌匆匆就著鹹菜喝完稀飯便遁著腦海中的記憶往縣衙大堂走去,他縣令的任期就剩下今年這一年了,他準備先把這個縣令做好,爭取在京察大計中評個優等,也好作為晉升之階。

他翻閱腦海中的記憶之後已然明白,前世電視裏麵拍的縣太爺有點過於簡化了,好像他們一就等著人擊鼓鳴冤,然後開堂斷案,其他就沒什麼事了。

現實卻壓根就不是這樣的,至少明朝不是這樣的。

明朝對各級官府的日常作息都有嚴格的規定,像縣衙,每早上卯時,所有在縣衙中任職的官、吏、役都要到大堂旁的承發房畫押報道,俗稱點卯,而這個時候知縣也必須到大堂升堂,聽取各級官吏的彙報,俗稱早堂。

張斌之所以這麼急匆匆的趕往大堂,就是因為卯時快要到了,該升早堂了,雖然記憶中也有早堂時的情景,但畢竟是他第一次親自主持,就算他心理素質再強,也免不了有點緊張。

這個時候,他不由有點抱怨後世的電視害死人,拍出來好像整個縣衙就一個大堂,最多在大堂後麵還有個知縣居住的院子,縣衙裏麵人好像也很少,除了知縣大老爺,就隻有幾個衙役、一個師爺、幾個書吏。

事實上哪裏有這麼簡單,明朝的縣衙也是有明確規製的,一個縣衙占地足有幾十畝,以大堂為中心,前後各有三進,左右也是三進,什麼內宅、銀庫、糧庫、縣丞衙、主薄衙、巡捕衙、書吏房、監獄、膳堂、雜役房、迎賓館等等一應俱全,大房舍足有一百多間,而且,所有在縣衙任職的官、吏、役都必須在縣衙中居住!

至於縣衙中的官、吏、役具體有多少,那是根據情況而定的。

真正的官也就知縣、縣臣、主薄、典史這四個,另外在吏部注冊的公職人員也就六房吏員,也就是一個縣衙裏,朝廷支付俸祿的,總共就這十來個人。

而像什麼師爺、衙役、捕快、獄卒什麼的,那都是沒有編製的,朝廷根本就不支付俸祿,這些人都是知縣自己請的。

也就是,一個知縣如果有來錢手段,他可以請幾十個這樣的雜役,如果兩袖清風,什麼錢都撈不到,也可以一個都不請,像有名的海瑞就是一個都不請,結果他判了案以後連行刑的人都沒有,隻能叫自己的老婆和管家一起來幫忙!

張斌明顯屬於前者,什麼衙役、捕快、獄卒加起來請了幾十個,整個縣衙裏麵差不多住了上百人。

不過,他這個錢並不是貪來的,而是他從自己腰包裏掏出來的。

他家裏很有錢,這個從他記憶中就能體會出來,每次他父母給他錢都是幾百兩幾百兩的給,至於他家裏為什麼這麼有錢,這個就無從得知了,因為他從來沒去了解過。

這會兒張斌也沒心思去想他家裏的錢是怎麼來的了,因為大堂已經到了。

他深吸了一口氣,尋著記憶中的樣子,慢慢走到公案前坐下來,隨即拿起驚堂木往案上一拍,朗聲道:“升堂。”

這個時候並不是升堂審案,兩邊侍立的衙役倒不用齊聲高喊“威--武”,隻有一個輪班的衙役走到大堂外大喊了一聲“升堂”,隨即侍立在兩側屋簷下的官吏便依次走進來,開始彙報了。